“沃洛科拉姆斯克童子军”英勇抗击德军
参考消息网5月8日报道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5月1日刊发题为《“父亲当时13岁,而德国人以为是游击队在作战”:12名少年如何在沃洛科拉姆斯克附近村庄坚守两天》的文章,作者是亚历山大·罗戈扎。全文摘编如下:
莫斯科州沃洛科拉姆斯克区斯捷布廖沃村的村口有一座刻有红星的低矮纪念碑。花岗岩材质的碑体上刻着“纪念一代胜利者……1941年12月16日至17日……感恩的后人敬立”,还刻了12个姓氏。
虽然碑上没有这12人的年龄,但历史没有忘记:他们中最大的约20岁,其余人为11岁到16岁不等。没人知道是谁最先将这些男孩称为“沃洛科拉姆斯克童子军”的,但世人正是用这个名字记住了他们。
1941年12月,这些男孩依靠意外获得的德国步枪阻止了纳粹分子焚烧他们村庄的行动。《共青团真理报》记者采访了当年的一名斯捷布廖沃村“少年保卫者”的儿子。
“父亲从未就此事夸耀过自己。”斯捷布廖沃村村民安德烈·尼古拉耶夫对记者说,他的父亲托利克·尼古拉耶夫在1941年12月刚满13岁。“父亲认为,他和同伴只是运气好。他们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德军遗弃的一挺机枪和一箱步枪。”
意外得到武器弹药
莫斯科州的沃洛科拉姆斯克(沃洛科拉姆斯克区中心城市)于1941年10月底被德军占领。但德国人未能继续快速推进,因为他们在前线各地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例如,潘菲洛夫师的战士们在杜博谢科沃铁路会让站阻击了进攻的德军坦克,这场著名战斗发生于11月16日。大约就在那几天,德军也占领了距沃洛科拉姆斯克30公里的斯捷布廖沃村。
“此前,一些村民已经逃进森林。”安德烈说,“村里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
1941年12月中旬发生的事件经过由历史教师尼古拉·诺维科夫根据目击者口述还原,他的相关文章曾发表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当地的《伊里奇遗训》报上。
1941年12月15日是苏军在莫斯科州开始反攻的第十天。德军的机械化纵队一大早就出现在斯捷布廖沃村,但他们的行动因小河上的木桥被摧毁而受阻。木桥大概是被游击队破坏的。于是,德国士兵挨家挨户驱赶男性参加修桥工作。
据诺维科夫讲述,森林方向突然出现几名骑兵,大概是苏军侦察兵。德军开始射击,击伤了其中一人。随后,德国军官命令士兵列队向森林追击。此时,森林内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短暂交火后,德军决定撤退,乘车逃回邻村。混乱之中,德国人将一辆卡车遗弃在斯捷布廖沃村的街上。
“这是一辆随军维修车。”诺维科夫说,“车里有两个长木箱,装着一批仍裹有出厂油脂的全新步枪。车里还有几箱弹药。”
男孩们自然马上将这些战利品藏到秘密地点。但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些武器很快就会派上用场。
“外婆说,传言称德国人会在撤退时焚烧村庄。”安德烈讲述道,“往哪儿逃呢?人们带着包袱徒步向东出发。当他们走到邻村时,迎面碰到正往外走的邻村村民,那些人说村里的一切都在燃烧!”
村民们又返回斯捷布廖沃。怎么办?如果房屋被烧毁,人们在严寒中撑不了多久(那几天的气温已降到零下15摄氏度至零下20摄氏度)。
在阵地上坚守两天
第二天上午,一个老头惊动了所有村民。他沿街奔跑并大喊:“德国人来了!”据说,他去河边打水时发现了德军。
这时,村民伊万·沃洛金承担起指挥工作。他当时约20岁,曾作为义务兵参加苏芬战争并负过重伤,因此在1941年未被征召入伍。据史料记载,沃洛金把村里的男孩们组织起来,因为他手头没有其他人可用。
安德烈说:“但武器是有的,甚至有一挺德国机枪。”
他转述父亲的回忆称,在村外两条道路之间厚达一米的雪堆里,沃洛金带着一群男孩构筑起火力点,挖出交通壕用于自我隐蔽,并从不同位置射击以制造人多势众的假象。而诺维科夫的说法是,击退德军的决定是临时作出的,村民们的时间很少。不过可以确定的事实是,沃洛金匆忙向男孩们展示如何装弹射击,不久后路上就出现一辆德军摩托车,众人立即向它开火。
德军撤了。但后来,河对岸又出现一整队德军。迎接他们的是凌乱的枪声。由于过于紧张,少年们射击时握枪的手不停抖动,根本没进行瞄准。
“父亲认为,德军断定村里来了游击队,因此不敢冒险近战。毕竟没人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安德烈说。
数次进攻受挫后,德军开始动用迫击炮,炸毁了三栋房屋。夜晚过得相对平静。次日清晨,少年们又多次被迫开火御敌。快到中午时,他们发现弹药几乎打光了。此时奇迹发生了——一名苏军骑兵策马飞驰到村里,听完孩子们的汇报后答应请求增援。不久后,20名手持自动步枪的苏军士兵来到村里,接替已在阵地上坚守两天的男孩们。
后来,德军又实施了迫击炮炮击,造成苏军一人牺牲,多人负伤。次日,又有一支苏军部队赶来增援。德国人最终未能焚毁斯捷布廖沃村,但他们烧光了周围的村庄。之后,战线逐渐向西推移。
挺身而出保卫祖国
托利克16岁时被召入歼击营(又称“雏鹰部队”)。这种通常由共产党和共青团积极分子组成的部队负责在后方保卫重要设施,并消灭破坏分子、趁火打劫者和土匪。战争期间,共有40万人在这种部队服役。
“父亲1944年至1945年在‘雏鹰部队’服役。部队里也有其他当年在沃洛金指挥下保卫斯捷布廖沃村的少年。他们负责看守被押来从事建筑工作的德军战俘。”安德烈回忆说。
托利克在战后才应征入伍,在北方舰队服役了5年,复员后又回到老家斯捷布廖沃村。他一生从事过多种工作:当过铁匠和机械师,还曾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割过小麦。他于1997年去世,享年69岁。
“我也清楚地记得伊万·沃洛金。他后来在我们这儿当了护林员。”安德烈说。
从今日回望1941年,这段历史令人难以置信。持枪保卫斯捷布廖沃村的“沃洛科拉姆斯克童子军”当时那么年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那一代人就是那样。”安德烈耸肩说道,“从小就习惯了繁重的农活,他们强壮、好斗、勇猛。当听说要保卫祖国时,男孩们马上挺身而出。”
许多人注意到,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不同人讲述的版本之间存在差异。诺维科夫坚称,决定性战斗是由两支及时赶来的苏军增援部队承担的。而斯捷布廖沃村的村民们则未提及这些军人。但与此同时,无人质疑的历史功绩是,少年们在该村坚守了近两天时间。
“两个版本之间的确存在少量出入,但主要部分是一致的: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不分老幼都在保卫自己的土地。”沃洛科拉姆斯克图书中心信息和地方志部门负责人加林娜·库拉科娃说,“这段历史最重要的事实可能是,村民们建立了有组织的防御,他们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组成队伍击退敌人、保卫自己的村庄。”(编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