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长江禁渔五年观察

2024 年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 24.7%,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 9.5%;2021 年至 2024 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 344 种,较禁渔前(2017 年至 2020 年)增加 36 种 ……

这是 9 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北省召开的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直观展示长江禁渔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的生态环境,强调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的第 5 个年头。记者从湖北、江苏、湖南等多地调研了解到,水清鱼跃的美好图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禁渔,让长江得以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勃勃生机。

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多珍稀水生物种归来

春夏之交的长江张家港段,微风轻拂,波光粼粼。

" 今年拍到的江豚嬉戏画面比往年多,长江生态越来越好了。" 南京市民邓郁高兴地展示着最新拍摄的影像,画面中数头江豚在逐浪嬉戏。

长江江豚在长江宜昌葛洲坝下游附近踏浪前行,与浪花共舞(2025 年 1 月 5 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江江豚种群状况是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 " 晴雨表 "。2023 年秋季至 2024 年夏季,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共观测到长江江豚 336 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 65 头,较 2022 年本底资源调查的约 62 头有所增加。

这是在江西瑞昌市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拍摄的鳤鱼(2023 年 4 月 14 日摄)。新华社发(魏东升 摄)

" 露面 " 越来越多的,还有曾消失多年的鳤鱼。

2023 年,湖南沅江常德鼎城段捕获 1 条身长 62 公分的鳤鱼;2024 年,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湘资沅澧 " 四水 " 以及洞庭湖设立的 42 个监测点位一共监测到 70 多条野生鳤鱼 ……

" 鳤鱼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后来因栖息地生境退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野生资源变得非常稀少,在湖南境内水域至少有 10 多年没有出现了。"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欧东升说,从 3 年前开始,他们每年都能监测到鳤鱼,分布也比较均衡。

" 持续发现数量如此多的鳤鱼,说明长江鳤鱼资源正在恢复。" 欧东升表示。

越来越多的珍稀水生物种归来,是长江禁渔成效的生动展现,是各地各部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开展水生旗舰物种拯救行动等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现场推进会上,记者了解到,自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各地改善渔政执法能力条件,并会同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 " 渔政亮剑 "" 平安长江 "" 春季护渔 " 区域会战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

湖北省宜昌市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开展中华鲟保护宣传和增殖放流活动。这是工作人员将中华鲟捞至放流箱内(2024 年 3 月 28 日摄)。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近年来,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也在各地积极开展。2024 年中华鲟放流规模首次超过 100 万尾,据测算已有约 11 万尾幼鱼通过长江口进入海洋,生长状况良好。鄱阳湖、洞庭湖等地也在枯水期开展了长江江豚应急救护,统筹推进就地和迁地保护。

在四川省宜宾市三江口长江公园,工作人员将放流的长江鲟搬运到增殖放流池(2024 年 6 月 6 日摄)。新华社发(庄歌尔 摄)

曾经,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影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如今,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长江干流、鄱阳湖提升了 2 个等级,洞庭湖提升了 3 个等级。

强化水生态保护:长江水质持续向好

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欠账,最大的问题在水,水的问题根子在岸上。

在安徽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陈兰香(中)和工作人员交流(2023 年 7 月 24 日摄)。陈兰香是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的上岸渔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和其他渔民合伙开办了劳务服务公司,主营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落地,渔民退捕 " 上岸 ",沿江省份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积极补上管网短板,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努力让长江水生物种得到更好的栖息环境。

在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长江一级支流九道河蜿蜒汇入长江,入口处形成一个天然渡口,称为白水渡。渡口所在的白水港村,清澈的江水映衬着岸上的绿树,风光旖旎。

" 这里的变化很大,长江越来越美了。" 白水港村村民刘红全由衷感叹。他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副 " 脏乱差 " 的模样:河面停满渔船,不少渔民吃住在船上,各类生活污水直接往长江里排放。一到雨天,白水渡口就散发出臭味。

长江禁渔让白水渡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渔民转产就业," 清源护江 " 行动持续推进,这里的江水越来越清澈洁净。

白水渡的美好嬗变,折射出沿江省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化工围江 ",是困扰长江的 " 顽疾 "。近年来,沿江省份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转型发展,数千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走上了绿色发展道路。

在曾经的 " 化工重镇 " 湖北宜昌,对 134 家化工企业实施 " 关改搬转治绿 ",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高峰时的 33% 降至 20% 以下,与之对比的是精细化工占比大幅提升。同时通过打造精细磷化中心,推动传统化工产业加速向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转型。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公安部门联合渔政部门在辖区内进行水上巡查(2022 年 11 月 23 日摄)。新华社发

在江苏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拆迁 " 散乱污 " 企业 203 家,清理整治 " 小杂船 "162 条(户),拆除河道周边各类违建 6.5 万平方米,并持续拓宽新能源项目发展空间。截至 2024 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 1399.2 万千瓦。

位于长江边的九江石化,10 多年前因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面临 " 关停并转 " 的局面。如今公司正在加快打造绿色智能工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数智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资源、能耗的优化。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深入实施,近年来母亲河长江水质持续向好。据生态环境部监测,长江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2025 年一季度,长江等主要江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 92.1%,同比上升 0.6 个百分点。

禁渔,收获的不仅是日益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也收获了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

做好安置保障:更多渔民转型端稳饭碗

长江十年禁渔,涉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特别是牵涉 20 多万渔民的生计问题,党中央高度关切。

正是农忙时节。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的一座座种植大棚里,人们忙着管护蔬果、清理垄沟。

这里是联圩镇渔民转产就业基地。5 年前,响应政策号召 " 上岸 " 的渔民们收起渔具、拿起农具,一点点开拓出这片 " 致富田 "。

" 最初,我们对市场和技术都不熟悉,如何顺利转型是个大难题。" 基地负责人涂志文坦言。令人欣慰的是,区政府及时开展退捕渔民农业技能培训,完善了渔民权益保障体系,还为基地解决了生产用电等多个难题,帮助基地向好发展。

如今,涂志文的基地规模已扩展至 1800 亩,还发展了稻虾养殖,形成多业态发展模式。2024 年,基地净利润突破 100 万元,带动不少退捕渔民就业务工。

来自现场推进会的消息显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后,各级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持续加强跟踪调研和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努力稳就业、强保障、促增收。14.5 万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 万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 万名生活困难渔民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 " 应帮尽帮 "" 应保尽保 "。

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江豚繁育研究中心,训练员给长江江豚喂食(2025 年 4 月 17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生态环境保护非一日之功。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长江水域生态系统受损的时间比较长,历史欠账比较多。生物多样性的全面恢复、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还面临挑战;非法捕捞、非法交易等行为时有发生,且手段更加隐蔽;一些退捕渔民虽然基本生计有保障,但就业还不稳定,需要统筹加大帮扶救助力度等。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强化部际协调工作机制,持续强化执法监管、水生生物保护,推动水域生态整体修复,并持续强化渔民生计保障,落细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抓好长江十年禁渔。

工作人员转运即将放归的长江江豚(2023 年 4 月 25 日摄)。当日,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 4 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分批顺利放归进入长江干流新螺和石首江段。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让我们继续携手守护长江,守护可爱的 " 微笑天使 " 长江江豚和各种水生物种,守护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