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流量饭的KOL,请把粉丝当人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原文标题:《我做尽调这些年(五十五)- 又当又立的 KOL》,头图来自:AI 生成

最近的更新频率降低了好多,实在是工作太忙了。其实今天也没计划写的,后来实在是想吐槽一些自媒体博主的奇葩言论。但是纯吐槽又显得很无聊,索性写一写以前看过的自媒体商业模式,然后顺便吐槽一下又当又立的 kol 吧。

就拿公众号举例子吧,因为实际上微信公众号算是第一波自媒体红利,以前很多互联网项目,还有什么 App 啥的,或者什么内容社区一类的项目,都是公众号起家的。

当然也有更早期的一些论坛贴吧一类的博主,也做内 App。

我印象里这些年是看过几个公众号延伸出来的项目的。

以前的公众号,跟现在其实是有挺大区别的,以前是没有什么 " 推荐 "" 看一看 " 的。就是他的内容是闭环的,只有关注的粉丝能看到,然后就是通过转发朋友圈啊,微信群啊,进行传播。

就是说那个时候,没有算法推荐,不会说给你推荐算法觉得你想看的文章,传播难度是比较大的。

所以那个时候的粉丝,相对是比较值钱的,那会给公众号估值,基本都是基于粉丝画像进行估值,基础的一个多少钱,然后再细分,按年龄段、性别、地域、账号类型啊等等。

我实在是记不住那会多少钱一个粉丝了,不同的账号类型,粉丝价值差别很大的。

我都想不起来,那会最初一批的公众号,他们都怎么变现的了。估计就是微信群 + 微商,因为这类变现渠道的公众号,根本也没有融资需求,我也没怎么接触过。

实际上呢,到今天为止,公众号也就分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玩流量,一种是做服务。

就是咱把违法的和不违法的都算上,也就分这两种模式。

玩流量的,变现渠道就是接商单嘛,打广告,就比如你们常看到的广告,各种什么课程啊,职称啊,各种产品啊,还有那种软文,就是原创软广告植入。

还有那种什么企业家采访啊,科技公司访谈啊等等,全是付费稿。

我以前在知识星球发过,花不了多少钱,我就能给自己买一大堆奖,安排几个媒体专访,然后 100 多家媒体发稿,这都是套餐,没多少广告费的。

那玩流量嘛,阅读量越高越好了,这样甲方产品的曝光率更高啊,当然还会存在粉丝是否精准啊等等,但它整体的逻辑就是追求高流量。

标题党、追热点、制造对立等等吧,不都是 10 多年前玩剩下的么。

现在做短视频的逻辑也一样,那天我还听一个 mcn 的哥们说,你别管我怎么给你起号,我给你把粉丝做起来就行了,咱们现在的目的就是先达到 1 万粉,把能开通的功能权限先全开通。

这一类玩流量的,内容质量不会很高,因为他追求流量的话,就不能写太专精的东西,他要把受众面增大,就只能写阅读门槛低的,民生类、情感类、新闻类、科普类、法规类的,也有专门做转载的等等。

这类账号基本没有融资的需求,你给他钱他也没用啊,他去买量买粉丝?没意义啊。

第二类呢是做服务的,就是他通过他的公众号,积累一批精准的粉丝,然后给这些粉丝提供额外的服务。

比如,做旅游攻略的,他会组一些团,或者炒股票的,他给你弄个付费群交流,这也算是一种延伸的服务。

这类项目,我印象里看过一些,也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你们都知道。

他们当时的发展思路,就是做 App,做一个延伸服务的 App,或者做一个专门提供某种内容讨论的 App,就类似把论坛挪 App 上去了,那会就流行做 App,谁都要做 App。

做延伸服务的,商业模式逻辑是比较清晰的。

但做那种某种专项内容讨论的 App,他的变现逻辑其实还是打广告,开屏广告,或者内容植入广告,那年代,真收不了什么会员费。开玩笑呢,都没人下载,没人看,你还收鸡毛会员费啊。

你像我公众号,我一篇广告都没有打过。但是今年开始,经常推我自己的知识星球,我这就属于延伸服务的变现模式。

这有个区分,你如果卖你自己的服务,就是你自己的内容啊,或者自己讲的课,你算是延伸服务。

你如果卖的要是别人的课,本质还是属于流量广告模式。

这两个看似很像,但那些年从尽调商业模式的角度讲,还是挺不一样的。

在外界看来,肯定是具备提供延伸服务能力的团队,更有价值,就是这种,我拿钱,给他做 App,给他买量,他的变现路径比较清晰,账也算得清楚。

你弄流量弄广告,你本来就是卖流量的,我再给你投资买流量有什么意义呢?

但其实那种延伸服务的账号类型,变现难度也不小,我以前看过一个项目,他是一个做非洲旅游的账号,账号做得挺好的,多少粉丝我忘了,也是篇篇 10 万 +。

他们是具备非洲带团的能力,团队有部分成员都有多年非洲生活工作的经验,也组过几个团,比如什么动物大迁徙那个。

后来他这项目来北京融资,并不怎么顺利,就很简单,竞争太大了,说到底,他们最后就是一个旅行社啊。

那他跟人家大旅行社没法比啊,各个方面都没法比啊,去非洲旅游这种事,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不是看个博主,就敢随便跟着去的。

后来呢项目尝试了各种变现,比如买一些非洲的文创产品啊,都是非洲的设计,义乌的手艺。

勉强维持生计吧,后来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他这账号,到现在应该还在运营更新呢,这个团队倒是挺好的,两个博主也挺好的,就不融资,找准赛道,做个小而美的项目也挺好的。

我现在要开始吐槽了啊,我前面写了那么多废话,就是为了让别人看起来不像是一篇专门吐槽的内容。

你看哈,人啊,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出来混,得注意自己的名声。

写自媒体 kol,打广告,合情合理,不丢人,但是得拿粉丝当人啊。人家喜欢你,信任你,给你点的关注。

那你接广告的时候就要甄别一下啊,一点广告法都不懂么?

那你没甄别,打的广告太差劲,你还怪你的粉丝没有鉴别能力?还说什么认为关注你的都应该能理智判断分析?这就太莫名其妙了。

人家关注你,就是信任你,这里面就有背书。这会你跟人家说什么粉丝自己要有鉴别能力了,你求关注,求点赞,求转发的时候呢?

这样的人,绝不会有人跟他玩,他说的不犯法,但不是人话,明白吧,这个社会,这种人绝不会有人带他玩。

现实生活,碰到这类人一定要远离。

粉丝喜欢你,信任你,你打的广告人家就会看,就会觉得是经过你认真筛选,真心推荐的,就真的有可能买。

有些产品,虽不违法,但就是很坑人。你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那你保持沉默就好了,不能再出来说什么,粉丝都是 xx 行业,应该有自己判断力这些屁话了,这都不像个男人。

广告费挣了,没事;人坑了,也没事。还出来说这样的话,真就不合适了,真是啪啪打人家粉丝的脸啊。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这个账号,我现在要突然给一些尽职调查、财务分析、税收合规的课程打广告,一定会有人买的,因为人家瞧得起我,信任我。

他能看这公众号,就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想学习成长,他可能正犹豫报哪家的课呢,怎么学习呢,这会儿我给他推荐一个,他就真的会选择购买,就这么简单。

那人家出于信任我,买了以后,觉得很垃圾,很坑,你说我对得起人家么?

我能说你丫自己没长脑子,不会自己鉴别啊?挺大岁数了,什么都不懂啊?你们都是干财务的干金融的,这么点坑都避不过去啊?

我能说这话么?

不仅不能说这话,我压根就不应该推这些课啊。

哇塞,那既然说到行业了,大家都在一个行业,作为博主,你难道一眼鉴别不出来,自己打的广告中的产品到底垃圾不垃圾,是不是智商税?

别装傻了,大哥,粉丝都看得出来,咱们谁看不出来啊。

所以为什么不自己甄别一下,选择一下呢?你判断不了的就试用一下,没时间试用的,你不打不就好了。

说到底就是没拿粉丝当人。

你们是不是以为,这样的博主,对广告商应该是不错,跪舔金主爸爸?

真不是,有些广告吧,可能涉及违规啊,或者有什么处罚封号的风险,或者有的广告就是实在是智商税太明显了,他也觉得他打这种广告,很降智。

所以他跟广告商也玩心眼,接了人家的广告,不尽心给人家打,刚打完广告,扭头在粉丝群里告诉大家,自己打的广告是智商税。

真的太丢人了,人家给你广告费,你要觉得坑,就不接就好了,你要接了你就认认真真给人家推。

人家广告商花钱买的就是你粉丝对你的信任啊,投自然流量,谁投公众号啊?你那几万的阅读量,还叫量啊?

这样的人,太让人瞧不起了,两边都坑,又都想兼顾,又不愿意付出辛苦,两边他都没担当,自私自利。

既然吃流量这口饭,就得把粉丝当人,当衣食父母,是人家的对你的信任,才让你有的广告单,所以不要再说什么粉丝应该有鉴别能力这种屁话了,要不你就别吃流量广告这口饭。

粉丝是间接的衣食父母,广告商直接的衣食父母,所以拿了钱,就好好给人家推,别耍那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小聪明了,既想挣黑心钱,又不想挨骂,还不想承担责任。

这么做事,你这口广告饭,吃不长,名声分分钟就臭了,这都不是名声问题,人品都有问题,很难想象他现实工作是怎么跟人合作的。

真心建议,咱们出来做事,把姿态放低一点,人家叫一声老师,是尊重,是客气,是抬举。

不要人家花了钱,还花出个爹,花出个祖宗来。做就好好做,拿出职业态度,就算是打折的,赠送的,也应该保质保量,因为那是你拿出手的作品。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这种博主会这么生气,可能是因为工作中碰到过这种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二逼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