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信号显现,沪指短线技术条件明显修复;券商:“宽货币+弱美元”背景下,市场有望回归科技成长

(一)重磅消息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草案)》。会议指出,要在确保数据安全基础上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要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推动数据资源融合应用,更好赋能社会治理和繁荣产业生态,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会议研究《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2025-2035 年)》。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强化部门和地方协调联动,加强重要装备和关键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监管救助工程项目,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券商最新研判

东海证券:沪指短线技术条件明显修复,回落空间小上涨空间大

1、当前走弱的技术条件被快速修复,目前趋势明显改观,技术条件没有进一步恶化。随后指数快速收拾局面,开始小碎步震荡盘升,渐次回补了超百点的巨大缺口,消除后市隐患。在 2025 年 4 月 7 日到 5 月 8 日,20 个交易日中,有 7 个交易日大单资金明显净流入,累计金额超 276 亿元,在修复弱势技术条件的过程中,明显有大单资金介入。指数再度来到日线均线体系之上,5 日、10 日、20 日均线多头排列,短线均线趋势向上,指数的均线技术条件明显修复。目前指数连续两个交易日处于 60 日均线之上,60 日均线在技术上经常被称为多空分界线,若能有效上破 60 日均线,指数向上的行情或在震荡中展开。 

2、指数目前仍处楔形形态内,短线面临楔形上轨的突破战役,或仍有震荡预期。指数目前正趋近楔形上轨压力位。上破楔形上轨压力仍需量能、资金流的大力配合。指数在 2025 年 4 月 7 日到 2025 年 5 月 8 日的波段内涨幅已近 10%,积累了一些短线获利盘。指数目前将面临短线获利盘与前期高点套牢盘的双重考验。即便指数短线上破楔形上轨压力,技术上仍有可能回落确认楔形上轨的支撑力度。所以短线仍或有震荡预期。

3、指数目前处于楔形上轨压力位附近,但下方支撑位较多,回落空间小,上行空间大。首先,有趋势向上的短期均线簇支撑。其次,指数于 2025 年 4 月 7 日大跌当日,受到楔形下轨的重要支撑,这里同时也是年线支撑位。指数于 2025 年 4 月 10 日向上跳空收复 5 日均线,下方留下宽超 14 点的缺口也形成有力支撑。而正因这 14 点的缺口,2025 年 4 月 7 日、8 日、9 日三根 K 线,也形成了岛形反转,也具有支撑作用。 

4、后续若没有更大利空影响,指数短线来看,回落空间并不大。若参照上升旗形的分析方法,指数 2024 年 9 月 18 日到 10 月 8 日的 10 个交易日中快速上涨了 985 点作为旗杆,之后横盘宽幅震荡形成的楔形作为旗面,指数若有效突破楔形形态,理论上,从启动点算起,会涨一个旗杆的高度。所以指数目前虽仍处楔形形态内,尚未有效上下突破,但依据目前的技术条件,有可能上涨空间大,回落空间小。

招商证券:拐点信号显现,指数上行科技为先,小盘成长有望回归

1、进入 5 月后,A 股风格有望逐渐向小盘成长风格偏移。第一,2025 年一季度 A 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回升转正,从历史来看,这比较有利于短期小盘成长风格表现;第二,目前中美双方贸易摩擦最悲观的阶段已经过去,不确定性风险会逐渐下降;第三,近期港币再度触及强方兑换保证,反映资金对港股或者人民币资产的投资热情;第四,随着 A 股逐渐企稳,市场风险偏好回暖,融资资金可能逐渐回流。因此,5 月小盘成长风格胜率更高。 

2、市场风格的季节效应开始弱化。从历史来看,历年 5 月小盘成长风格占优的概率相对高,但概率绝对值并不高,市场风格的季节效应有所弱化。从历史来看,A 股盈利增速回升转正后的短期比较有利于偏小盘成长风格,主要是盈利增速改善对市场风险偏好的提振。 

3、中美贸易摩擦边际缓和概率增大,后续再出现比当前加征高额关税这种级别利空的概率已经很低,贸易摩擦最悲观的阶段已经过去,这有利于市场风险偏好的修复;另外人民币汇率有望迎来阶段性升值,A 股在这个位置附近,不确定性风险会逐渐下降。参考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一旦双方开始进行谈判,对市场而言就是一个重要的拐点信号。 

4、风险偏好回暖后融资资金有望回流。4 月初美国宣布加征关税政策以来,中央汇金快速出手,及时稳定市场,中央汇金公司更多应该是托底流动性的作用。五一假期结束后,之前由于担心关税风险而减仓的资金,随着对中美关税政策博弈的预期好转,可能重新回流市场。再加上进入 5 月后,市场再度进入业绩真空期,融资资金可能再度回流,从而带动偏小盘成长风格。

5、2025 年 5 月行业和赛道选择方向。展望 5 月份,年报和一季报业绩落地,叠加关税冲击逐渐减弱,市场风险偏好有望边际改善。行业配置方面重点围绕关税冲击超跌修复和自主可控领域,以及局部景气回升领域,行业推荐重点关注:计算机、汽车、机械设备、有色金属、社会服务、农林牧渔等。赛道选择层面, 5 月重点关注五大具备边际改善的赛道:机器人、自主可控、内需、贵金属、创新药。

(三)券商行业掘金

东吴证券:" 宽货币 + 弱美元 " 背景下,市场有望回归科技成长

1、" 宽货币 + 弱美元 " 是影响风格的重要线索。一方面,在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复苏初期,流动性逻辑主导,小盘成长风格占优。参考 2015 年以来的 6 轮复苏阶段初期,小盘成长指数大多相对沪深 300 跑出明显超额,剔除 2018 年后平均超额收益达到 11.1%,表现远胜于其他风格指数。另一方面,近年 A 股价值 / 成长风格受美元周期影响加大,弱美元周期下,成长股更占优。中期来看,我国 " 宽货币 " 取向明朗,随着外部约束条件边际缓解,降息降准值得期待;此外,出于特朗普平衡财政的目的,叠加美元信用体系松动,海外流动性趋松,均利好成长股。

2、" 四月决断 " 后,市场的风格选择或将发生转变。前期市场风格阶段性转向防御,主要受到 " 四月决断 " 季节性因素及外部 " 对等关税 " 的影响。步入 5 月,内部方面,经济和业绩数据风险得以出清,针对政治局会议的博弈亦已落地,政策态度以 " 稳 " 为主;外部方面,关税对市场冲击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市场对关税动态的反应将趋于钝化。

3、5 月市场有望回归科技成长。" 底线思维 " 下,后续 A 股的调整风险整体可控。从宏观流动性来看,4 月央行实施 MLF 超额续作,释放流动性调节信号。汇金等宣布未来持续增持,政策维稳意图明确,市场微观流动性也将有所托底。在短期扰动淡化,流动性充裕背景下,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提升,政策和产业端具备持续催化的板块将是后续交易的重心,市场风格或回归科技成长主线。

4、5 月,资产配置可关注三大方向。科技产业趋势方向:当前,部分产业趋势品种已回调一月有余,TMT 板块成交拥挤度回落至 2023 年以来 11% 的历史低位,前期风险基本出清后,高风偏资金有望入场,科技产业趋势方向将重新活跃。决策层高度重视叠加 5-6 月产业动态催化,后续建议重点关注 AI、机器人、智驾等环节;自主可控方向:从中长期安全视角,本次美国关税威胁已经让产业链意识到依赖外部供应带来的不确定性,供应链自主化进程仍将推进,建议继续关注科技自主可控、国产代替相关机会;关注中期基本面改善方向,如创新药、半导体存储等。

五矿证券:低轨卫星的需求是什么?低轨卫星的商业逻辑背后的投资机会

1、低轨卫星的需求是什么?低轨卫星未来主要需求在于通信服务。用户使用通信服务,主要需要其带宽和信号覆盖的服务。相比地面基站,低轨卫星覆盖成本更低,但带宽成本更高。根据我们的测算,5G 基站的覆盖成本约为 4.6 万元 / 平方公里,带宽成本约为 146 元 /Mbps,中国低轨卫星的覆盖成本约为 2.9 元 / 平方公里,带宽成本约为 2345 元 /Mbps。 

2、低轨卫星的商业逻辑是什么?低轨卫星能以较低成本实现网络全球覆盖。按 1000 公里轨道高度,不考虑重复建设和损耗,理论最少需约 25 颗卫星,若需考虑重叠和连续服务,理论数量约需 50 颗,实际考虑冗余设计,数量可能更多,比如轨道高度计划 1000 公里的虹云工程计划 156 颗,铱星在轨 75 颗。按照单颗卫星发射和制造成本 4690 万元计算,若全球部署 1 万颗,4690 亿元的投资就能实现全球网络覆盖,而 5G 基站仅覆盖全球陆地面积(不含光缆)就高达 8 万亿元。

3、据测算,按照 120 美元 / 人 / 月的收费,5 年的卫星寿命,1374 万用户可以覆盖 1 万颗低轨卫星组成基础网络的建设成本。而星链已经在 2023 年 11 月,在用户达到 230 万至 300 万之间时实现了现金流盈亏平衡。若中国卫星的运营成本与星链相当,在当前的收费与成本模型下,则中国星座计划在用户数量为 1600 万左右时,有望实现盈亏平衡。低轨通信卫星业务适合地广人稀的应用场景。地面基站因为覆盖成本过高,所以在地广人稀地区的性价比难以和低轨卫星互联网抗衡,比如美国、拉丁美洲等地。 

4、全球拥有空间技术的国家中,只有美俄地广人稀,而俄罗斯 GDP 总量有限,所以 spaceX 从美国起步有其必然性。" 一带一路 " 需要低轨卫星业务。截至 2025 年 2 月底,中国在外务工人员约 54.5 万人,目前的规模已经足够支持低轨通信卫星业务。中国在外务工人员密度平均 178 人 / 平方公里,符合地广人稀的特征,同时出于安全的需要,中国低轨通信卫星业务符合 " 一带一路 " 的需求。未来中国与 " 一带一路 " 沿线地区的经济联系势必更加紧密,人员交流或将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而继续增长,中国自主可控的低轨通信卫星业务的市场空间有望继续扩大。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