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8月亮相双奥场馆
发布会现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引来众人围观拍照
昨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与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8月12日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截至目前,近百家国内外企业已确认参展,大会预计汇聚近50家人形机器人知名整机企业,百余款新品将在会期亮相。此外,今年8月15日至17日,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国家体育场和国家速滑馆举办。届时,机器人除了比拼运动竞技,还将展示物料搬运、药品分拣等,晒出独门的科技肌肉。
百余款新产品集中亮相
“苏轼”现场给观众念诗、优必选WalkerS机器人化身汽车检测工程师、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展会现场大跳“科目三”……在去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这些新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论坛主题设置更加贴近机器人发展趋势,人形机器人和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成果展示将更加丰富。截至目前,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国际机器人研究基金会、欧洲机器人协会等20家国际机构已经同意作为大会支持机构。随着大会筹备工作的不断推进,预计将有近500位国内外特邀嘉宾参与大会。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介绍,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包括开幕式、闭幕式、论坛及相关配套活动等,同期举办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世界机器人大赛。其中,博览会将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展览面积首次超5万平方米,展示内容重点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前沿技术创新、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新品首发等方面。截至目前,费斯托、SMC、国地共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等近百家国内外企业已确认参展,预计参展企业数量超200家,将汇聚近50家人形机器人知名整机企业,百余款新品将在会期亮相。
同期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赛将举办共融机器人挑战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以及“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脑控机器人赛会纪录挑战活动”,发布“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十大竞赛创新成果”,启动“世界机器人大赛裁判员培训认证工作”。
配套活动将更加注重精准对接服务产业,策划面向国际合作、场景应用、政企、产需、产教、投融资上市与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方面的活动。此外,大会将发布《全球机器人合作伙伴倡议》《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5人形机器人十大场景需求》《先进机器人与自动化论文集2025》等10余项成果。
陈英表示,中国电子学会于2015年举办了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到今年是第十届。十年来,支持大会的国际机构从首届的12家增加到26家,参会国际嘉宾由十余位增加到74位,参展企业由首届的不足百家增长到169家,单届现场观众20余万人次,线上关注达2.5亿人次,并发起成立了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
据悉,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继续发挥好全球交流合作平台作用,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培育机器人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贡献力量。
检验人形机器人综合能力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联合主办。竞赛项目分为主体赛事和外围赛事,其中主体赛事侧重人形机器人技能竞技,外围赛事更侧重趣味性和观众的互动性。
北京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表示,近年来,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特别是带动了人形机器人的突破。“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图景才刚刚展开,机器人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应用推广都还面临不少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全球的交流合作,加强科研、产业和用户的对接互动。为此,北京市在已有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基础上,今年又着重打造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对于举办此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姜广智介绍,希望通过更加丰富的赛项设置,进一步检验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和“体能”的综合能力和融合水平,持续带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人工智能、大模型、光学、传感、材料等多学科的技术进步,不断促进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加速机器人进入生产生活各类实际场景,推动人类和机器人和谐共生,让机器人服务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
“可以预想,今年的短跑冠军有可能化身为首先冲入火场的消防队员,今年的足球冠军队有可能是未来生产线上协同工作的工作班子。”他还表示,北京正在全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持续进化,展示和竞赛不是为了分出高下优劣,而是促进技术向善进步。每一个参赛的机器人可能都不完美,但是都在参与创造历史。
主体赛事设置19个项目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张华介绍,在市体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下,北京市田径协会、体操协会、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协会的竞赛专家团队,会同赛迪研究院的机器人技术专家团队,结合人类体育运动项目特点和现阶段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程度,历时两个多月,围绕比赛项目设置、参赛标准、评分规则等关键内容进行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本届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和竞赛规则。
赛事总体设计为主体赛事和外围赛事。其中主体赛事包括竞技赛、表演赛和场景赛,共计三类、19个项目。通过这些比赛项目,展示机器人应用技术的多样性、创新性与实用性。外围赛事安排了3个项目,包括非人形羽毛球、篮球和乒乓球。
具体到竞技赛,比赛参照人类传统体育项目,设置了11个赛项。其中,田径7项,包括100米、400米、1500米、4×100米接力、100米障碍赛和立定跳远、原地跳高,还有自由体操和2V2、3V3、5V5足球赛。这些项目,重点考验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协调性与团队协作能力。
表演赛设置了单机舞蹈、群体舞蹈2个项目。通过艺术编排、音乐配合与动作创新,展示人形机器人全身实时协同控制和群体协同能力。
场景赛聚焦人形机器人实际应用场景,设置了工业场景、医院场景和酒店场景共三类、6个项目。其中,工业场景包括:工厂物料搬运与整理,医院场景包括药品分拣与分装,酒店场景包括迎宾与清洁服务。通过这些应用场景,展示机器人的实用技能和智能化水平。文/本报记者李佳
摄影/本报记者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