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碳要闻:工业供热“绿”变记(碳报第145期)

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 财政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共同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

4月30日,财政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共同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气候准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双碳”战略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气候准则》的编制出台不仅意味着一项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更是一场深层次的企业战略思维与治理逻辑的系统重塑。这部准则不仅回答了“企业应披露什么”这样一个技术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和绩效指标的系统要求,引导企业思考“如何主动转型”,如何将气候相关议题真正纳入企业核心经营与决策体系。

零碳解读:应对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制定气候准则是落实“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规范企业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引导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2. 关于电力现货市场,4地要转入正式运行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充分发挥现货市场发现价格、调节供需的关键作用。

通知要求,湖北电力现货市场要在2025年6月底前、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要在2025年底前转入正式运行,安徽、陕西力争在2026年6月底前转入正式运行。2025年底前,福建、四川、辽宁、重庆、湖南、宁夏、江苏、河北南网、江西、河南、上海、吉林、黑龙江、新疆、蒙东、青海要启动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

零碳解读:此次通知的发布,让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要求,标志着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全面提速,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

3. 13项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5月1日起实施

自5月1日起,《炼化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1—2024)等13项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据测算,这批标准的有效实施,将带来每年2452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效益。

据悉,这批标准涵盖化工、煤炭、采矿、造纸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规定了相关产品能耗限额等级、技术要求、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适用于生产企业能耗限额的计算,以及对新建、改扩建项目的能耗管控,将有效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通过节能改造、优化工艺路线、开展能效对标等工作提升能效水平。

零碳解读: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共61项,涵盖钢铁、建材、石化、有色、煤炭、电力、热力、采矿、轻工等重点行业,基本实现高耗能行业全覆盖。这些标准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实现节能降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B、行业动态

4. 我国将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5月1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科学家们将通过建造这样一个装置,模拟未来商业化应用的聚变堆在运行时的各种状况,为未来建设真正用于商业发电的大型聚变堆奠定基础。

总装工作是BEST建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要将包括超导磁体系统、磁体馈线系统、杜瓦、冷屏、包层以及偏滤器等在内的聚变堆“心脏”部件精确安装至主机基坑内。目前总装工作中首个需要落位的重要部件——杜瓦的施工工作进展顺利,其他任务段的施工准备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BEST装置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的基础上,真实产生能量,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中国聚变能的发展做出前瞻性和开创性贡献。

零碳解读:BEST装置是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积比传统装置(如ITER)缩小40%,但聚变功率密度提升3倍。其核心目标是首次实现氘氚燃烧等离子体的稳定运行并演示发电,填补从“实验堆”到“示范堆”的工程化空白。该项目计划2027年验证能量净增益,即输出能量超过输入能量,为聚变发电商业化提供关键数据。

5. “五一”假期高速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历史新高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五一”假期,新能源汽车出行规模继续扩大,多地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充电站一片繁忙。来自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四天,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到3068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28%,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零碳解读:今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充电桩的建设力度。截至3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累计建成充电设施3.8万台,覆盖了全国98%的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出行充电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6. 我国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发布

4月27日,我国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中广核“智能核电”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展期间正式发布。据了解, “智能核电”是中广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工业操作系统,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当前先进技术,对核电站本体(机组、系统、设备等)进行智能化升级的技术体系,实现机组级的智能控制和智能监控。

零碳解读:“智能核电”系统通过精准故障预判、预警和寿命预测,实现了设备的“按需维保”,提高了机组能力因子和设备可用小时数,有效降低了运维成本。该系统将在中广核新建核电站中全面应用,并作为新开工的“华龙一号”机组的标准配置。

7. 一季度我国光伏新增装机5971万千瓦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5年一季度光伏发电建设情况。一季度,我国光伏新增装机5971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94544万千瓦。分项看,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2341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3631万千瓦,户用光伏新增装机505万千瓦。分地方来看,江苏、广东、云南光伏新增装机并网容量位居前三位。2025年一季度,全国光伏累计发电量23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9%,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3.6%。

零碳解读:2025年一季度,我国光伏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分布式光伏尤其是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增长显著。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光伏产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

8. 国内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工程项目启动

4月27日,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项目在吉林省松原市启动,这将是国内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

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设计总长近400公里,途经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分两期建设,一期管道总长282.26公里,设计输量330万吨/年。

该管道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二氧化碳离心式压缩机增压等先进技术,整合了中国石油驻吉企业捕集、输送、驱油、埋存一体化碳产业链优势,上游衔接吉林石化碳捕集项目,下游连接吉林油田大情字井油田驱油埋存项目。

零碳解读:通过将吉林石化捕集的二氧化碳输送至吉林油田进行埋存驱油,实现碳减排与油增产“双赢”。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各碳排放与利用企业的主干碳网,促进吉林地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C、地方快讯

9. 江苏分布式光伏新政正式落地,余电上网不限比例

4月29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与江苏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

新政在上网模式上赋予市场主体更大的选择权。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时,自发自用电量比例无强制要求;按集中式光伏电站备案管理的项目,可全额上网,且符合条件的项目允许变更一次上网模式或转为集中式光伏电站。

零碳解读:此次新政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江苏省分布式光伏市场活力,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项目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为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备案和接网消纳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10. 山西拟废止14个风电、光伏发电项目

4月28日,山西省能源局发布《关于拟废止娄烦县天池店乡王家崖村光储一体化发电等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公示》。该废止清单共计14个风光项目,其中光伏项目9个,风电项目5个,项目总计规模1.44GW,拟废止(核减)规模591MW。

根据公示,为加快推进存量新能源建设,优化电网接入与资源配置,提高项目落地转化率,山西省能源局组织各市对存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进行梳理,相关地市上报了拟废止或核减规模项目清单,经山西省能源局汇总,拟对娄烦县天池店乡王家崖村光储一体化发电等14个项目、规模59.1947万千瓦进行废止。

零碳解读:此次废止项目是为了加快推进存量新能源建设,优化电网接入与资源配置,提高项目落地转化率。部分项目因未落实建设条件、备案期内未开工建设等原因被废止。

二、专题碳讨

工业供热“绿”变记:高温热泵将成为零碳园区的供热“标配”

在“双碳”目标下,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压力日益加剧。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工业园区的供热系统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尤其是零碳园区的供热系统如何低碳,成为必须攻克的关卡。本期碳讨,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专访了中国节能协会副监事兼热泵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恒谊,解析高温和工业热泵在零碳园区中的技术应用。

赵恒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温热泵技术凭借其节能、环保、电气化三大优势,正成为工业零碳供热的核心解决方案。然而,技术推广仍面临初期投资高、工艺整合难度大等挑战,亟须政策支持与用户行业协同破局。

江苏南京,江岛智立方零碳园区。图/ic

供热减碳压力聚焦“范围一”,高温热泵成核心解决方案

在工业园区的碳排放结构中,供热是“最难啃的骨头”。

赵恒谊表示,当前工业园区要实现“范围一”(直接排放)脱碳,最大难点在于供热环节。当前园区的电气化程度已较高,照明、空调、电机等基本实现电气化,唯独供热仍依赖化石能源燃烧。“无论是食品加工、纺织印染,还是汽车制造、化工生产,80℃-200℃的中低温热需求广泛存在,而传统燃煤、燃气锅炉正是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据赵恒谊介绍,目前我国工业能耗的50�0%以热能形式消耗,并且45%都是200℃以下的热量,温度多在80℃-170℃之间,并且由于轻工业比例增加以及电气化发展,200℃以下的供热需求将会日渐突出。

他强调,高温和工业热泵技术近年快速突破,已可覆盖40℃至200℃的温度需求,满足食品饮料、纺织印染、机械加工、石油石化等众多工业场景。国际国内都有大量的企业和产品开始出现可以提供200度以内的供热产品,水源、余热源、空气源等热泵都有应用。

在我国,大量的工业能耗以各种形式的余热被直接排放,而这种浪费的能量可以在同一工业场地内用作热源。热泵是将环境热能和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提升品位并用于热能供应的装置,通过这种装置,可以大幅消减能源消耗和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

赵恒谊以烤漆工艺举例,烘烤过程需要高温热风,但传统燃气加热系统排放的废热通常直接排空,能源浪费严重,而高温热泵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传统燃气加热后余热直接废弃,而热泵能回收余热并利用,系统能源效率(COP)可以达到3至6,与零碳电力的结合可以实现供热的零碳排放。”

高温热泵的“三重革命”:节能、环保、电气化

与传统供热方式相比,高温热泵技术的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从“燃烧”到“搬运”的能效跃升、零碳供热的“终极方案”、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凸显。简而言之,高温热泵有三大优势:节能、环保、电气化。

热泵并非通过燃烧产热,而是像“热量搬运工”,将低温热源提升至可用温度。其能源效率(COP)可达3-6,即消耗1度电可产生3-6倍热能,远超燃煤锅炉(能效约90%)。“在余热回收场景下,能效甚至更高。”赵恒谊举例,某啤酒厂采用热泵技术后,洗瓶热水和发酵冷却系统协同运行,综合能耗降低60%。

另外,高温热泵以电力驱动,可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无缝衔接。在新疆、西藏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绿电直接驱动热泵供热,实现“零碳闭环”。

更重要的是,使用高温热泵,可使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凸显。尽管高温热泵初始投资较高(约为锅炉的5-10倍),但热泵的运行成本仅为传统供热的1/3-1/5。赵恒谊透露,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余热热泵回收集中供暖项目运行费用降低48%,投资回收期1.38年,“尤其适合连续生产的流程工业”。

从“试点”到“标配”还需多久?

尽管优势显著,高温热泵的普及仍面临“三重门”。 据赵恒谊介绍,高温热泵目前在工业园区的应用1%都不到,主要是初期投资高以及工艺整合难度大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标杆性的典型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工业用户更相信‘邻居家的成功案例’。”赵恒谊指出,当前酒业(茅台等)、乳业(伊利、蒙牛等)、石化(青岛石化等)等领域的标杆项目正在积累经验,未来需通过行业联盟加快复制推广。

不过,要实现从1%到普及的跨越,还需要突破几个关键瓶颈。首先是初期投资问题,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赵恒谊提出,我们要看到高温热泵的长期效益,比如说,某炼化企业,采用精馏工艺,对原料液进行组分分离。原先全部采用锅炉蒸汽作为再沸器热源,经改造,采用间接式热泵精馏流程,通过回收塔顶冷凝热量,经热泵工艺循环,在塔釜侧输出高品位热量用于再沸器,基本替代原有蒸汽加热及水冷工艺。根据成本测算,可实现年节省费用4000多万元,减排二氧化碳79530吨。

其次是技术适配问题。不同行业、不同工艺对供热的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热泵企业必须走出实验室,深入生产一线,与用户行业的工艺深度结合。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示范项目的不断增加,市场正在加速成熟。对于高温热泵的未来应用,赵恒谊充满信心,他预计2030年和2060年高温热泵的年销量会达到1.7万台和15.6万台。

高温热泵的崛起,将标志着工业供热从“烧煤时代”迈向“绿电时代”。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如200℃以上蒸汽热泵研发)、政策支持加码,这一技术将成为零碳园区的“标配”。但赵恒谊也提醒:“这是一场涉及技术、资本和产业生态的长跑,需要全产业链的耐心与合力。”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