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这些“暗语”一定要听懂!别等吃亏了才后悔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感觉身体有异常,或者体检发现指标异常,担心有问题上医院咨询,医生看过之后来了一句:“观察一下”。

除了“观察一下”,医生口中还经常会说“ 多喝点水”“不排除……可能”“这个药先吃着看看”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表述背后,其实包含复杂的医学决策逻辑。如若不能正确理解或不重视,很可能会导致治疗延误、诊疗不足或过度诊疗。

本文我们整理了几个医生的高频“暗语”,帮助大家跨越医学语言的鸿沟。

1.“观察一下”

有些人认为医生说“观察一下”是在敷衍,或者就是没啥事,其实并非如此。“观察一下”是一种有策略的医疗处置措施,遵循的是“最小干预原则”,所以不能轻视。

具体来说,当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医生可能会让你“观察一下”:

1.轻度异常时的动态观察。当体检发现某项指标轻度异常,如肿瘤标志物升高一点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医生会建议动态观察,定期复查,以便积累更多信息,更好地判断是否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避免不必要的过度诊疗。

2.初步估计问题不大,但需警惕潜在风险。对于一些初步判断问题不大的情况,医生会建议观察,暂不进行诊疗干预,但需留意病情变化,一旦有新变化,及时就医。比如体检发现微小肺结节,会建议定期复查动态观察。

3.自限性疾病或暂无有效治疗手段时的观察。比如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属自限性疾病,应避免过度用药,多数情况下只需对症处理,并观察病情变化,期间需注意休息和营养,呵护免疫力,促进自愈。

4.病因不明但需密切监测病情时的留观。某些病情不允许回家观察,存在一定风险,这时需要在医院“观察”(留观),一旦病情有变,医生能随时处置。比如腹痛,医生检查后暂时病因不明,难于开展针对性治疗,需安排进一步检查,有时甚至要考虑急诊剖腹探查手术。

5.尽管诊断已经明确,但可以暂不处理的观察等待(watch and wait)。比如某些惰性淋巴瘤,本身生长发展缓慢,经医生判断并结合患者意愿,可以观察等待,定期复查,一旦有治疗指征,再开始治疗,不会对总体预后有明显影响。

提醒:“观察一下”≠放任不管!需注意定期复查,有异常随时就诊。医学上,暂时不处理(观察)有时就是最好的处理,注意“暂时”二字,不要走极端。

2.“多喝点水”

估计很多人都吐槽和调侃过医生的这句“口头禅”式建议,其实这句看似简单又没啥用的建议背后有着多重医学考量。

1.多喝水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排出,帮助缓解某些轻微不适。多喝水还能稀释尿液,减少尿路感染风险。

2.一些跟缺水有关的病症,比如便秘,多喝水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某些疾病在用药过程中,多喝水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从而辅助药物发挥作用。

4.药物代谢产物大多是水溶性的,多喝水增加尿量,能让代谢产物更快排出,减少体内蓄积,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做增强 CT 打的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检查后适当多喝水,可加快造影剂随尿液排出体外的速度。

提醒:当医生交待“多喝点水”,不要当作是可有可无的废话而无视。但建议尽量避免饮料,白开水最佳;特殊人群需遵医嘱个体化调整。

3.“考虑……可能性大”或“不排除……的可能”

有的人一听这种表述就会觉得这医生太“水”了,或者认为医生是故意含糊其辞。其实这背后可能有特定的含义,反映了医学诊断的复杂性。

1.医学存在不确定性。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即使尽可能做了详尽检查,但并不总是能够得出明确诊断。比如医生“考虑肺炎可能性大”,意思是根据目前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来分析,倾向于这个诊断,但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是其他疾病,这体现了医学的严谨。

2.病情的动态发展变化。医生认为目前的信息还不足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或者通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来辅助判断。

3.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同样的疾病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有些疾病早期阶段还没有典型表现,也会导致医生不能给出明确结论。医生使用这类表述来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避免误诊或漏诊。

提醒:对于这类表述,大家要正确理解。医生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某种严重疾病,只是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诊断; 可以按照医生建议该进一步检查的要及时检查,以获取更多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医生的这些“暗语”一定要听懂!别等吃亏了才后悔

4.“这个药先吃着看”

这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试探性处置策略,体现了医学对个体差异的重视。这句话的背后可能有以下含义:

1.经验性用药。医生根据症状及临床经验,初步判断可能是某种疾病,先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让患者“这个药先吃着看”,观察症状是否缓解,后续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2.试探性诊疗。当诊断还不是很明确,但有一些可疑线索指向某种疾病,这时候医生可能会给予试探性的药物治疗。如果用药后症状改善,那之前的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对的;如果症状没有改善,那就需要重新评估,考虑其他可能的诊断。

3.方案动态调整。对于某些处于疾病早期阶段或病情相对较轻的情况,通过简单的药物治疗可能得到缓解或控制,此时医生也可能会让患者“这个药先吃着看”,观察用药反应和病情发展趋势,据此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提醒:对于医生的这种建议,不要觉得医生是在拿病人做试验,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医生没有水平,而应遵医用药。用药期间要关注病情变化,并注意复诊,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反馈,医生会根据反馈来决定是否需要修正判断或调整治疗方案。

5.“家属进来一下”

一些人一听医生说“家属进来一下”,就会想当然认为肯定是病情很严重,病人快不行了。这句话确实可能涉及重大病情告知(比如癌症诊断)、治疗风险沟通(比如手术并发症)、临终关怀决策等,但并不一定都表示病情很严重。

1.沟通病情,了解病史。医生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和诊治情况,但有其他人员在场,出于保护患者隐私的考虑,所以请“家属进来一下”单独沟通。另外,有些病史细节患者本人可能忘了或者记不太清,而家属可能更了解,这时候医生也会让“家属进来一下”询问,以便更好的做决策。

2.交待特殊情况和注意事项。如果患者病情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或需要进行特殊的检查和治疗,医生需及时告知家属并说明利弊,征求家属的意见。

另外,对于一些需要家属配合的情况,医生也要让“家属进来一下”,详细交代注意事项,确保家属能在患者出院后给予正确的照护。

提醒:建议大家认真倾听医生的话,确保准确理解医生传达的信息。如有不明白之处,可让医生进一步解释,务必了解清楚,以便更好地配合。

6.其他“暗语”

除了上述常见的“暗语”,下面这些也是医生们可能会说的。

1.“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医生对危重急症患者家属交待病情时可能会说到这句话,意思是说患者基本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等)目前平稳,暂无生命危险,但仍需密切观察,引起疾病的原因可能还没有消除,病情随时会出现波动或其他新变化。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病好了没事了,甚至病情可能依然很重,只不过目前暂时没有性命之危。

2.“调理一下”:

西医(现代医学)语境下,这句话通常是告诉你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调节等。调理,提示当事人要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仅仅依赖药物或医疗手段。

3.“回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这句话通常针对特定人群,比如癌症患者、手术后患者,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再需要其他治疗。这句话只是医生综合建议的一部分,应按医生嘱咐,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并关注病情变化,按时复诊,后续医生会进一步评估来确定是否需要其他处理。

结语:

其实医生所谓的“暗语”,远不止以上说到的这些。由于医患之间天然存在医学信息差(专业知识与公众认知之间的矛盾),患者和家属对于医生这些表述,要正确理解背后的真正含义,并主动参与到医疗决策中来。有一句话说得好:“最佳的医疗决策,永远诞生于医患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

最后要提醒大家:当你无法理解医生表达的意思,一定要跟医生沟通,而不要自己想当然,即便是本文的解读也仍然只能作为参考。

医生的这些“暗语”一定要听懂!别等吃亏了才后悔

策划制作

作者丨潘战和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