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女子呼吸“中毒”,一天内两进医院
现代快报讯 (通讯员 邹凯杰 记者 陆文杰)近日,常州2名女子都因为呼吸“中毒”,一天内两次被送入常州七院急诊科。在医护人员的安抚和指导下,两人调整情绪和呼吸,身体逐渐恢复。
18岁女生小丹(化名)凌晨时突然感觉四肢麻木,家人连忙把她送到常州七院急诊,小丹被诊断为“过度通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小丹调整了情绪和呼吸节奏,等身体恢复后就离开了医院。但当天下午在体育课上,小丹跑完步后又感觉胸闷、手脚发麻,休息后没有明显好转,再次被送到常州七院。
“小姑娘来的时候很紧张,手像鸡爪一样蜷缩着伸不开,这是呼吸‘中毒’的表现。她这个不是疾病,只是紧张引起的身体反应。”常州七院急诊科护士长胡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呼吸“中毒”其实是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突然感到头晕、手脚发麻甚至呼吸急促到喘不过气的情况,这是身体发出的“过度通气”警报。
就在同一天,21岁女子小萍(化名)也因为呼吸“中毒”两次被送到常州七院。“第一次来,她的手也是呈鸡爪状,是被朋友抱着送过来的,表现得很紧张,也属于‘过度通气’,经过调整呼吸后恢复了,但三个小时后又因为同样的情况来医院。”胡敏说。
据了解,过度通气是指呼吸频率过快,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一种现象。常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头晕、口周和手脚出现麻木及针刺感、鸡爪手、手足抽搐、肌震颤、晕厥等。过度通气的原因包括焦虑、恐慌、运动过度、低血糖等。患者常主诉窒息感,多有情绪压力的诱发事件。
“过度通气不需要用药,只需要调整呼吸。当出现过度通气症状时,首要的是冷静下来,调整呼吸。进行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深呼吸等,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减少过度通气的发生率。紧急情况可以尝试用一个纸袋(或口罩)捂住口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袋也可以使用。”胡敏提醒,症状无法缓解时,请拨打急救电话。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胡敏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过度通气的关键。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心肺功能;学会情绪管理,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与朋友倾诉等方式释放压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也能有效降低过度通气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