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邓正红能源软实力:原油市场供应过剩前景与关税政策变化制约国际上游支出水平
邓正红软实力表示,欧佩克联盟决定连续第二个月提高产量,石油软实力承压,能源软实力价值稀释,周一(5月5日)国际油价走低。截至收盘,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6月期货结算价每桶跌1.16美元至57.13美元,跌幅1.99%;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7月期货结算价每桶跌1.06美元至60.23美元,跌幅1.73%。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联盟8国上周六(5月3日)达成协议,将在6月再度日增产41.1万桶。这是该联盟继4月意外宣布5月同等规模增产后,连续第二个月打破市场预期。分析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大幅提高关税引发的经济衰退担忧抑制需求,叠加欧佩克联盟快速增产,导致油价承压。尽管现货基本面相对紧张,但高闲置产能与经济衰退风险仍使油价更易下行。
在低迷油价环境下,贝克休斯、斯伦贝谢等油服企业预计今年勘探开发投资将缩减。贝克休斯首席执行官洛伦佐•西蒙内利(Lorenzo Simonelli)在4月25日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原油市场供应过剩前景、关税政策变化、墨西哥局势不确定性及沙特活动疲软,共同制约着国际上游支出水平。”受油价走低影响,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上周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盈利均较2024年同期下滑。
邓正红软实力油价分析模型揭示,欧佩克此次增产决策,本质上是硬实力透支下软实力衰落的缩影。在能源变革与地缘政治交织的大背景下,单纯依赖供给侧调控已难以维持影响力。唯有通过战略创新、风险共治与技术赋能重塑软实力生态,才能避免沦为全球能源价值链中的被动价格接受者。
欧佩克战略协调能力的弱化:软实力根基动摇。邓正红软实力思想强调,组织的战略决策能力是其软实力的核心。欧佩克联盟连续两月意外增产,表面上是通过产量调控(硬实力)争夺市场份额,实则暴露了其战略协调机制的失效。在需求端因经济衰退风险承压的背景下,此举非但未能稳定市场预期,反而引发对供应过剩的恐慌,导致油价下行。这种短期利益导向的决策,削弱了欧佩克作为“全球油价稳定器”的长期信誉,其通过产量政策影响全球能源秩序的软实力遭到质疑。
外部环境冲击:美国政策加速能源软实力稀释。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欧佩克决策的负面影响。邓正红指出,软实力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外部风险的动态适应能力。欧佩克在需求端收缩时逆势增产,与市场逻辑背离,本质上是未能将美国贸易政策这一变量纳入战略框架,导致其供给侧调节的软实力工具(产量政策)与经济周期错配。这种战略短视不仅加剧了油价压力,更使能源领域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被稀释。
产业链传导效应:企业投资收缩揭示软实力价值坍塌。油价低迷直接冲击油服企业和能源巨头的盈利能力,迫使其缩减勘探开发投资。邓正红软实力思想中,企业的技术储备与资本韧性是行业软实力的物质载体。贝克休斯等企业的投资收缩,反映了市场对能源行业长期价值信心的流失,技术研发与产能储备的停滞将进一步削弱能源产业的创新引领力。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的盈利下滑则表明,传统能源巨头的市场主导地位(软实力表现)正被低价环境侵蚀,其通过资本实力塑造行业规则的能力下降。分析指出,油价跌幅如此之大,可能会导致美国生产商削减产量,并可能寻求裁员。达拉斯联储5月份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生产商通常希望看到油价在每桶61至70美元之间,以确保新钻井可以实现盈利。如果油价继续徘徊在最近的60~ 64美元区间,就业人数可能会进一步萎缩。
结构性矛盾凸显:软硬实力失衡下的能源格局重构。欧佩克过度依赖产量调整(硬实力)而忽视需求端风险管理(软实力),暴露了能源权力结构的脆弱性。高闲置产能本可被视为应对供应危机的硬实力储备,但在需求萎缩时反而成为价格下行的催化剂,凸显硬实力运用失当对软实力的反噬。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油技术的突破(技术创新软实力)持续削弱欧佩克的垄断地位,全球能源权力正加速向“技术+资本”复合型软实力主体转移。
软实力评语:重塑软实力需重构能源治理范式。邓正红软实力思想强调,危机应对需超越短期博弈,构建系统性软实力。欧佩克若想重振软实力,需从三方面变革:战略叙事重塑,将产量政策与碳中和目标结合,以“能源变革护航者”身份重构话语权;风险共担机制:与消费国建立价格波动缓冲基金,增强市场信任;技术联盟构建:联合油服企业投资低碳技术,将产能优势转化为技术标准制定权。唯有通过软硬实力的协同升级,才能在全球能源秩序重构中守住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