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烂尾娃”,藏着对当前教育最深的恶意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教育豪赌,始于一则"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广告神话,最终演变为代际创伤的传递链。当80后父母用自己被应试教育灼伤的灵魂,去点燃子女的"全能人生"时,教育早已异化为吞噬生命力的黑洞,反而倒逼父母们开始思考教育最本质的意义。
01、从“鸡娃”到“烂尾娃”,中国父母的自我救赎
所谓“烂尾娃”,就是对孩子教育花费大量心思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停止投入,以至于眼睁睁看着曾经精心构筑的“鸡娃工程”轰然崩塌。简单来说,“烂尾娃”就是父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托举孩子,孩子在刚开始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都表现优异,最后却没能上名校,或者毕业后做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远远没有达到父母最初的愿望,于是孩子便和到期无法交付的房子一样,成为所谓的育儿烂尾工程。
原本只是父母之间的调侃,没想到却直击无数人的内心,以至于”烂尾娃“一度成为网络热搜语,让很多人看到了家庭教育的无奈和无限可能性,也让很多人悄然代入,然后狠狠”共情“。
一些年轻人感叹自己高开低走的人生,遥想当年自己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985、211名校,成为父母口中的”天之骄子“。然而意气风发的自己却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泯然众人的同时何尝不是”烂尾娃“的另一种版本。
一些正在鸡娃的父母也在感叹自己的鸡娃之旅,自己省吃俭用却在孩子的教育上挥金如土,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只要孩子有精力,全部都给报上,然后却发现孩子仍旧资质平平,甚至因为孩子不配合、不愿意、心理抑郁等种种原因而不得不中止鸡娃的事业,就如同自己花了七八十万买了一套烂尾楼,钱花了却没有结果,很难说自己甘心,问心无愧。
然而当越多越多的父母用”烂尾娃“调侃自己鸡娃事业的时候,实则也是对当前教育焦虑的无声回应,尤其是在看到越多越多孩子抑郁的现实之后,逐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而非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无限可能的人生。
在教育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关于“烂尾娃”的焦虑和释然,正在成为更普遍的共鸣。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父母看透了如今学历“贬值”的现实,发现即便孩子顺利考上985硕博,毕业后的薪资水平也未必如预期,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啃老,有个稳定的居所,就可能超越80%的人,“烂尾”了又怎么样?
02、“烂尾娃”,或是对当前教育最大的恶意
学生时代本该是一生中肆意探索、无限试错的最佳时机,却成为无数父母鸡娃的对象,常常被告知自己要在同伴中遥遥领先:从幼儿园阶段就报满各种兴趣班,在小学阶段就要努把力考出雅思7分,大学冲进985名校或常青藤名校,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当自己不能满足父母期望时,就会被贴上“烂尾娃”的标签,实在谈不上合情合理,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成功本该有的意义。
倘若按照“烂尾娃”的概念,孩子没完成学业算“烂尾”,孩子没考上大学算“烂尾”,孩子毕业没有找到“好工作”也算“烂尾”……如此这般,又有多少人能够完全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行进,成为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功成名就,完全是对教育初衷的亵渎,更是对教育最深的恶意。
要知道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并不是我投入就一定要有产出,即使有产出也不能像工业那样被直观定义和衡量,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人生,不能因为孩子达不到父母的预期就被定义为“烂尾娃”,这不公平也不合理,更是对孩子无限人生的扼杀,实在谈不上理智。
我们一直在追问,成功究竟是什么?是考上名校、拥有高薪工作,还是拥有健康的身心、善良的品格,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答案本就因人而异,答案本就丰富多彩,很难真正定义成功的含义。这正如普通人家的孩子,上一个普通学校,然后找一个普通工作,然后成家立业,尽管可能不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但依旧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是普通人最理想的状态,难道这就是“烂尾”?因此,尊重个性的差异,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人生轨迹,谁也不能随便给某个孩子贴上失败或烂尾的标签,谁也不能。
总而言之,这场从"鸡娃"到"烂尾娃"的集体阵痛,实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成人礼。当父母们放下"教育军备竞赛"的执念,或许能真正理解:最好的投资不是将孩子雕琢成社会期待的模样,而是守护其内生力量的自然生长。教育从来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存游戏,而应成为滋养生命力的生态雨林——这里有竞争也有共生,有风雨更有阳光,而真正的救赎,始于允许每棵树以自己的姿态向上生长。
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