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重回聚光灯下:恒瑞医药掀现象级资本盛宴,内地药企排队IPO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文若楠

编者按:香港资本市场正迎来复苏的新格局。伴随监管环境优化和市场机制完善,中概股回归浪潮持续升温;同时,在流动性改善、上市制度改革等多重利好的推动下,香港 IPO 市场呈现全面回暖态势,融资规模在年内重回全球第一。为此,时代财经推出《港股 IPO 狂飙》专题报道,关注这场资本盛宴和造富故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港股正重回聚光灯下。

5 月 15 日,在深港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研讨会上,港交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陆琛健表示,2014-2024 年,港交所 IPO 累计募资 3030 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超越纳斯达克和纽交所。

今年以来,包括古茗(01364.HK)、蜜雪集团(02097.HK)等消费股先后敲钟港股。5 月 20 日,宁德时代(300750.SZ;03750.HK)强势登陆港交所,这些企业的上市持续推高港交所的募资总额。

内地药企也掀起赴港上市热潮。5 月 23 日," 创新药一哥 " 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 "A+H" 两地上市,上市首日最高点触及 60.50 港元 / 股,收盘报 55.15 港元 / 股,涨幅为 25.20%。

时代财经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恒瑞医药的港股上市认购火爆。"IPO 早知道 " 在推文中提到,由于投资者认购需求强劲,恒瑞医药在 5 月 19 日结束认购,较原计划的 5 月 20 日提早一天。截至 5 月 27 日收盘,恒瑞医药 "A+H" 的总市值超过 3600 亿元。

作为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龙头,恒瑞医药奔赴港股或代表了业内趋势。无论是 "A+H" 两地上市,还是首度冲刺 IPO,港交所已然成为生物医药企业的 " 心头好 "。在恒瑞医药上市同日,肿瘤早筛企业 Mirxes 觅瑞(02629.HK)亦在港股敲钟,开盘首日市值超 80 亿港元。5 月 27 日,派格生物医药(02565.HK)正式登陆港交所,不过其首日破发,最终报收 11.56 港元,跌 25.90%。

时代财经关注到,目前已有多家与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相关的企业正在冲刺港股 IPO,其中不乏 AI 制药龙头英矽智能这样的热门公司,另外免疫疗法公司科望医药、小核酸药企瑞博生物、再生医学企业东方妍美、皮肤健康企业德镁医药,以及分子诊断企业 Axbio International Limited(安序源科技)均在推进相关进程。另外,包括此前因新冠药名声大噪的真实生物亦在二度递表港股。

对此,Pivotal bioVenture 管理合伙人柳丹博士向时代财经指出,"(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这一现象背后,对于行业来讲,港股是当前最优解。A 股 IPO 收紧,美股市场受大环境影响不确定性增加,而港交所的欢迎且持续改进的政策,吸引了很多这类企业赴港上市。同时,港股市场国际化程度高,有助于企业提升国际知名度,拓展海外市场,能够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价值发现机制。"

" 创新药一哥 " 的赴港上市心思

" 公司近期对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等事项开展了研究咨询等前期工作。截至目前,公司就相关事项尚未确定具体方案。"2024 年 10 月,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彼时,恒瑞医药并未明确透露是港交所,到 2024 年 12 月,其进一步公告要奔赴港交所。

就此,东建国际证券资管部总裁、矩阵资本管理合伙人范译阳对时代财经分析道," 一方面可能是出于资本的考虑,比如国内的百济神州,已经在‘ A+H ’股以及美股三地上市了;另一方面可能是品牌的考虑,走国际化路线,如果在境外上市的话,有助于提升整体的知名度。"

国际化正是恒瑞医药的意图所在。" 此次赴港上市是恒瑞医药出海战略的关键一步,依托港股对接国际资本市场,可提升公司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强化公司国际化制药集团定位。通过二次上市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引进境外机构投资人和海外资金,启动‘外循环’增长。同时有助于公司吸引国际人才、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和海外业务。" 恒瑞医药方面对时代财经指出。

恒瑞医药创立于 1970 年,于 2000 年在上交所上市,是一家专注研发、生产及推广高品质药物的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业,聚焦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科学等领域进行新药研发。

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恒瑞医药录得营业收入 279.85 亿元,同比增长 22.63%;录得归母净利润 63.37 亿元,同比增长 47.28%;录得扣非净利润 61.78 亿元,同比增长 49.18%。

具体来看,2024 年,恒瑞医药的创新药销售收入录得 138.92 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同比增长 30.60%。不过恒瑞医药在年报中提到,这部分业务面临竞争加剧、产品降价以及准入难等问题。

此外,恒瑞医药明确提到仿制药业务收入在下滑," 尽管布比卡因脂质体、昂丹司琼口溶膜等首仿产品纳入医保后取得了较快的收入增长,但仿制药集采对业绩仍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纳入第九批国家集采的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纳入地方集采的吸入用七氟烷和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报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共减少 8.44 亿元。"

与此同时,创新药出海成为恒瑞医药业绩增长的第二引擎。年报显示,2024 年,恒瑞医药收到 Merck Healthcare 1.6 亿欧元对外许可首付款,以及 KaileraTherapeutics 1.0 亿美元对外许可首付款等许可合作对价。

根据恒瑞医药方面透露,目前公司累计达成 14 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累计交易金额约 140 亿美元。对比之下,发力出海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恒瑞医药录得营业收入 72.06 亿元,同比增长 20.14%;录得归母净利润 18.74 亿元,同比增长 36.90%;录得扣非净利润 18.63 亿元,同比增长 29.35%。

港交所和生物医药双向奔赴?

不止恒瑞医药,自去年以来,生物医药行业的 "A+H" 两地上市或已成趋势,包括百利天恒(688506.SH)、迈威生物(688062.SH)等在内均希望在港股二次上市。目前来看,在恒瑞医药之前,已实现 "A+H" 两地上市的还包括药明康德(603259.SH;02359.HK)、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等。

对此,柳丹告诉时代财经,"A+H 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拓宽融资渠道,在环境不明朗的形式下,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出海是几乎所有行业的趋势,有助于提升国际化水平,港股市场国际化程度高,能吸引众多国际投资者,企业可借此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海外市场。另有不太明显的一点优势值得一提,就是通过在两地上市,企业可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财务灵活性,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挑战。当然,政策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助力。"

范译阳则结合了当前的全球化形势进一步指出企业奔赴港股谋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其对时代财经提到," 关税战以来,国际化问题凸显,A+H 上市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优解’。不仅能融到国际化资金,更是产业竞争力重构,加速全球市场渗透,形成 " 资本 - 产业 - 市场 " 的良性循环。A 股公司通过港股市场引入国际资本与行业资源,赴港上市将为其海外建厂、品牌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成为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环。以恒瑞医药为例,其港股募资将重点投向欧美临床基地建设与海外 BD(商务拓展)团队扩张。"

不过,柳丹亦对时代财经指出两地上市中的风险考量," 一方面,两地上市需警惕监管成本增加,而且企业需要同时遵守 A 股和港股两个市场的监管要求,增加了合规成本和管理难度。另一方面,港股对公司本身科技含量优势程度很看重,如果企业自身经营不善、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无法解决,仅靠上市融资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往往成为不流通的股份,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除了已登陆 A 股的生物医药企业,其他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亦纷纷冲刺港交所。除了上述提到的诸多医药、医疗相关企业外,时代财经关注到,5 月 26 日,核药龙头企业北京先通医药亦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请。

在尚未实现自我造血前,及时补充新的弹药,尤为关键。范译阳告诉时代财经," 当前对于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目前补充资金的路径选择排序是 BD 授权>港股>并购>A 股,实际上现在 BD 和并购是业内做的比较多的,港股是因为市场热情回升了,所以也在增多。"

政策方面亦持续释放利好。5 月 6 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发出联合公告,宣布正式推出 " 科企专线 ",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对此,柳丹告诉时代财经,(" 科企专线 " 新政)优化了上市流程,比如允许保密提交(参照了纳斯达克),降低了企业敏感信息泄露风险,对于有的企业试探提交但不知道市场反馈如何、公开撤下来又尴尬的情形,提供了缓解机制;另外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高质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提升港股市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回顾政策方面,2018 年,港交所于修订《上市规则》第 18A 章,允许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成为全球首个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开放的主流资本市场。2024 年 10 月,港交所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对百亿市值的 A 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设快速通道等举措,进一步便利企业赴港上市。而今年 " 科企专线 " 的推出,则进一步提升了港交所的吸引力。

柳丹对时代财经分析道," 这些政策是对首次政策的完善和增强,使其成为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等的 ‘主战场’,也让更多企业看到港股的机遇,两次政策推动以及市场因素等共同作用,促使港股 IPO 热潮涌动。"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敲钟上市并非终点,尤其对于希望利用港股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拓展国际业务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推进管线、实现企业发展,仍然考验着各家企业。

" 短期里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但是长期还是考验企业的基本面情况,仍然要看企业自身有没有自我造血能力,有没有商业化能力。" 范译阳告诉时代财经。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人士则对时代财经坦言," 如果把上市当成唯一或最后的目的,中国药企还是困住了自己。" 其指出," 从研发推至最终的商业化,而且要实现盈利,难度很大,做 BD 被国外 BIG pharma 收购,反而更有利。现在的竞争越来越考验所有药企的对机会成本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