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缺个“王凤英”不该分品牌

汽势 Auto-First|撒马尔
有人浪大鱼大,有人只见浪不见大鱼,有些人则趁机捕鱼。
5 月 25 日 19:30,新 ET5 新 ET5T 上市发布。
连带这两款车在内,蔚来 2025 年,NIO 蔚来、ONVO 乐道、firefly 萤火虫三大品牌既定规划中有 9 款新车上市。接下来,第三代 ES8 第四季度上市,乐道 L90 第三季度上市交付,乐道 L80 将在第四季度上市。
这么多新车,怎么卖的好?因为业界有观点认为,用户服务、补能体系(尤其是换电体系)、技术布局等方面,蔚来均是无可挑剔,但就是卖不好车。
事实也是如此。对于蔚来而言,跌跌撞撞十年,从来没有哪家车企如此割裂,在给人美好的同时,总是伴有流言、破产、融资、缺乏爆款等诸多复杂的声音和舆论。
对比另外一家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其大落大起,凤凰涅槃,营销悍将王凤英功不可没。因此,有一个 " 王凤英 " 式的高管,成为坊间给李斌支的大招。尽管在一场蔚来的内部会议上,李斌直言," 我不需要王凤英,我就是王凤英 "。
但事情看起来又没那么简单。以下观点和感受,并不成熟,也有可能说的不对,就当是一次探讨。

也习惯了
造车新势力的命运在 2025 年集体迎来十周年之际,过去的 2024 年,蔚来、小鹏、理想三家的总销量仅为 72.8 万辆,三家年亏损合计超 400 亿,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损 5.5 万元。
一个很好的引子是,最近朱西产教授连着出来讲话。那不妨就从他聊起。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教授参加一档直播对话栏目时,在谈到蔚小理未来 3 年发展趋势时,他说:"(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后能够独立存在的概率等于零,要尽快兼并重组合作。"
这三家当中,最危险的当属蔚来,官方数据显示,2025 年 1~4 个月,蔚来整体累计交付新车约 6.6 万辆。其中,4 月新车交付量为 2.39 万辆,同比增长 53%。蔚来想要在今年实现年销 44 万辆目标,其接下来 8 个月平均销量需达到 4.7 万辆左右。
既无规模优势,又陷入 " 全栈自研 " 的高成本黑洞,蔚来哪样都沾。更要命的是:
一是没人再觉得蔚来出不了爆款这事儿有啥问题了。
习惯了。
二是蔚来四季度盈利这事,也没多少人觉得真的能达成。
也习惯了。
三是蔚来极度坦诚,但结果非常糟糕。
与此同时,现在的大行情是:
一方面,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5 年 1 至 4 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1017.5 万辆和 100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9% 和 10.8%,前 4 个月产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
市场明显处于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行业困局。
另一方面,综合上海车展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反攻,以及 1-4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442.9 万辆和 43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8.3% 和 46.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2.7%。
接近 1:1 的油电比例还将维持 2-3 年,电动车的增长空间并非一路顺风。
第三,根据中汽数研的数据,4 月汽车品牌销量榜销量超过 2 万辆的汽车品牌有 26 个,超过 10 万的却仅有 3 个,分别是比亚迪(24.3 万)、大众(14.6 万)、丰田(12.5 万)。
蔚来排名 27,市占率 0.67%。
内忧外患,蔚来的未来并不妙。

一切特立独行者并不意味着强大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者,蔚来一直在公众视野中。先说三个观点吧。
蔚来可能是当下市场中仅存的 " 理想主义者 "," 情怀论者 "。李想是 " 产品经理 ",何小鹏是 " 老实人 ",而李斌是 " 好人 "、" 谦谦君子 "。
蔚来之于智电大时代下中国造车的意义,不仅仅是那点儿被消费者津津乐道的服务和口碑,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新势力造车的典型代表,蔚来很珍贵。
个体层面,他对于用户价值的珍视无可替代。
蔚来长期投入的体系化建设,包括全栈自研技术平台、供应链资源、研发、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换电和整个补能体系、服务体系等一直想要迎来开花并结果。
这背后,是蔚来做的一场 " 巨大准备 "。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意为储备足够的粮食,加固城池防御,不急于称王称霸。理论上说,此乃稳健之策,深合兵法之道。但这场准备却太过于盛大庞杂,做足了准备的蔚来,想要收获的不只是销量,而是拿到通往下一道门的钥匙。然而,当下的蔚来看起来是巨无霸实则脆弱不堪。
不过这些不重要,我想说的是,毕竟," 全网都在教李斌如何做 CEO",也不差我一个。

蔚来【七宗罪】
万物皆为处境。先来看蔚来的七宗罪。
1. 蔚来汽车亏损最多、摊子铺的最大、行政费用最高、销量却一直不见大的起色;
2. 与华为和小米拉开差距,跟理想和小鹏同样销量差距进一步拉大,Top3 早已没有蔚来的影子;
3. 既要又要还要的典型代表。三个品牌(蔚来、乐道、萤火虫),换电网络,国际市场,手机,车主服务等;
4. 研发方面,自研布局比例高,蔚来车载操作系统、智驾系统、座舱、芯片、三电……几乎所有用得上的技术领域,蔚来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展开自研。
5. 海外方面,摊子大,收效低。从销量数据来看,2024 年蔚来欧洲销量为 1598 辆,销量占比还不足 1%,今年 1 月蔚来在欧洲销量为 31 辆,2 月在欧洲五国交付量 73 辆。
6. 建立在北美圣何塞的智驾研发中心、慕尼黑的全球设计中心、牛津的全球极限与前瞻概念研发中心、柏林的创新中心等,招徕了大量世界汽车人才,亦是烧钱的 " 无底洞 "。
7. 手机业务,虽然经历了多次 " 瘦身 ",但依然持续给蔚来贡献着越来越高的沉没成本。

缺个 " 王凤英 "
业内人士分析称,李斌是讲资本的好手,讲故事的好手,但很难形成商业闭环。另外,成功的品牌都需要最佳拍档。无论如何,李斌都需要一个王凤英的拍档。
看看王凤英在小鹏汽车做了什么便一目了然。
组织架构上,王凤英果断建立 " 铁三角 " 决策机制,要求产品规划、研发、营销部门负责人必须背靠背签署目标责任书,任何产品立项必须通过市场可行性验证。
在渠道上,王凤英启动渠道健康度动态评估体系,三个月内淘汰了 32% 的低效门店,同时将重点城市直营店比例提升至 45%。
在成本控制上,王凤英带团队蹲守在小鹏肇庆工厂的生产线上,她发现工厂存在 15% 的冗余工序,某些零部件库存周期长达 45 天。通过引入长城汽车的 " 成本日清管理法 ",小鹏单台制造成本在半年内下降 11.7%,仅物流环节就节省了 2.3 亿元。
《晚点》的专访中,何小鹏坦言:" 王凤英教会我们,造车不是堆参数,而是算清每个零件的成本与价值。这种经营意识的觉醒,让小鹏从 " 技术宅 " 蜕变为 " 市场猎手 "。
在供应链管理上,有媒体报道称,2023 年碳酸锂价格暴跌时,王凤英力排众议锁定了满足 18 个月生产需求的低价长单,这个决策使小鹏在 2024 年电池成本上获得每度电 87 元的优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蔚来在 2023 年 Q4 财报中披露,电池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仍高达 39%,成为拖累毛利率的致命伤。
在产品定义层面,比如最终量产的 G6 砍掉了冗余的传感器配置,但增加了同级独有的前备箱和可编程灯语系统,预售 72 小时订单突破 2.5 万辆。
一桩桩、一件件,巨大的运营成本差异也在拉开,而这事关企业的生死线。2024 年蔚来在 2024 年的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为 157.4 亿元,同比增加了 22.2% 。这部分费用包含了员工的薪酬支出以及其他一般和行政费用,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各项费用。
作为对比,2024 年,理想的营收为 1445 亿元,是蔚来的 2.2 倍。但理想全年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支出为 122 亿元,比蔚来少 35.41 亿元。小鹏销售及行政开支为 68.7 亿元,增幅仅为 4.8%,该项支出不及蔚来的一半。
除了缺一个硬核王凤英,李斌更不该分品牌。

李斌不该分品牌
" 如果梁文锋去读博士了,还有今天的 DeepSeek 吗?"" 如果蔚来只有一个主品牌,还会不会像今天这样被动。"
【大整合】是 2025 车企变革的关键词。在回答为什么 0175(吉利股票代码 ) 和极氪要这么快整合的问题时,吉利汽车的回答直截了当:时间不等人。蔚来同样如此。
事实上,假设不能验证假设,但李斌不该分品牌,将一个亏损巨大、毛利率始终低位徘徊的新造车,在短短十年内有一个主品牌、两个子品牌。
近日,蔚来内部发布公告,旗下两个子品牌乐道、萤火虫多项组织部门架构迎来调整,整合进入蔚来体系,涉及乐道品牌产品研发、用户服务、车型营销等部门,以及萤火虫事业部。
从时间线来看,4 月初,原乐道总裁艾铁成辞职,蔚来能源业务负责人沈斐接任,全面主管乐道的销售和区域公司管理,向总裁秦力洪汇报。人事调整紧随而至,蔚来公布了近 10 位中高层人员的变动,涵盖用户关系、品牌传播等方面。
5 月初,蔚来开始对区域销售动刀。
5 月初,蔚来三品牌大整合。
有此棋局,是乐道销量始终徘徊不前,乐道首款车型 L60 的销量没有达到内部预期。尽管从产品布局上,蔚来体系层次清晰,萤火虫主攻 10 万元以上市场、乐道主打 20-3-0- 万元区间、蔚来聚焦 30 万元以上市场。但再好的产品经理,都得接受当下市场的残酷和无限内卷。
此番调整后,业内人士指出:" 乐道汽车从管理层、产品研发、车型营销、区域销售,到用户关系、品牌传播,都更彻底地整合进蔚来组织架构中。"
这背后的紧箍咒,是 " 每一分钱投入都要听到回响 "," 蔚来距离盈利目标达成只剩半年时间窗口。"
蔚来正在做的都是合并精简、降本增效。调整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和研发效率。决战下半场,只要 " 一个蔚来 "。
蔚来苦爆款久矣
至于产品端,同样有很多百思不得其解。
有三点,残酷又迷人。
第一,每款车型都想成为爆款。
第二,那些想成为爆款车型的新车,绝大多数都扑街了,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现状。
第三,这么多年,这么多品牌、这么多新车,每年都有被淘汰出局者。
对于蔚来而言,想要把车卖出去,爆款是必选项。蔚来一个主品牌,两个子品牌,始终没有一个大爆款。
来看乐道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白热化竞争中,乐道 L60 交出的答卷远不如人意。2025 年 1-3 月,乐道交付量分别为 5912 辆、4049 辆和 4820 辆,4 月交付量则是 4400 台,大有一路向下之势。
尤其是爆款车型小米 SU7 压制了 L60 的销量,L90 更是强敌环伺。市场上有一打的 9 系车型,直指理想、问界腹地,包括:问界 M9 创 50 万级交付纪录,极氪 9X 以 " 杭州湾库里南 " 姿态登场,领克 900,腾势 N9,深蓝 S09 等。
怎么看,L90 的胜算在强敌环伺下,并没有什么把握。
9 系 ET9 是蔚来技术的集大成者,价格方面,在国内,有 70 万的坦克 700、76.8 万的极氪 001 FR、168 万的仰望 U9、81.49 万的小米 SU7 Ultra 以及预售 100-150 万的尊界 S800。而 ET9 的定价逻辑,其实锚定的是 78S(宝马 7 系、奥迪 A8L 以及奔驰 S 级)在本土制造市场的售价。
4 月行政旗舰轿车上险量:
奔驰 S:1673 台、ET9:835 台、宝马 7 系:761 台、奥迪 A8L:649 台,蔚来 ET9 算是黑马了一把,在首个完整交付月的上险量是 835 台,超过了宝马 7 系和奥迪 A8L,这也是中国品牌首次打破传统豪华行政旗舰市场垄断。
但这仅仅是首周的销量,蔚来高开低走的多年迷之操作,很难让人一直保有信心。
萤火虫当前销量同样呈现 " 低开高走 " 趋势,但能否在竞争激烈的 A0 级市场(2024 年新能源渗透率 68.7%)实现长期增长,仍需观察其设计、定价及换电服务差异化优势的落地效果。在大车主导的中国市场,萤火虫这款全球小车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事不过三
2020 年第二季度财报会议(2020 年 8 月),李斌表示,蔚来预计在 2020 年第四季度实现毛利率转正,并强调 " 盈利能力提升 " 是公司的重要目标。
这一目标在 2020 年 Q4 财报中得以实现,蔚来首次实现单季度毛利率转正(17.2%),但公司整体仍处于净亏损状态。
2021 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议(2021 年 11 月),李斌再次提到 " 四季度盈利 " 的规划,表示希望通过销量增长、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推动盈利改善,但未明确给出具体时间表。此后蔚来的毛利率受电池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盈利目标有所延迟。
2023 年,李斌宣称 " 四季度盈利 ",这一年蔚来全年亏损 211.5 亿元。
2024 年,李斌又改口承诺 "2025 年盈利 ",但这一年蔚来亏损扩大至 224 亿。现在李斌又喊出 " 第四季度盈利,2026 年全面盈利 "。
事不过三,李斌到底何时能兑现承诺呢。
汽势观: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
未来注定是无法预知的,哪怕已经近在眼前。2025 年,中国造车新势力会翻身吗?蔚来会翻身吗?我很难给出乐观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幸存者,唯有直面时代。从表面上看,蔚来缺了一个 " 王凤英 ",从根本上看,蔚来的变革和刮骨疗毒还不彻底,这首先需要李斌的涅槃,再是蔚来需要的 " 王凤英 " 出场。这是一个没有必要讨论为什么的历史必然,所谓顺势者昌,大多数新造车只能按规则游戏,逆势而上只属于极少数天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要半场开香槟。" 也许从来都不存在什么更好的时代,只有每个时代必须面对的现实。你必须直视着它,然后找到新的叙述方式。"(部分图片网络和 AI 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