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造车进入二次创业期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4 年前,当我和所有人说,未来造车新势力给人最大惊喜的企业一定是零跑时,包括香港投行在内的财务、券商都不相信,因为他们从最专业的角度,无论如何都分析不出来,凭什么是零跑?而我的判断依据很简单,零跑汽车和其他所有造车新势力最大的差别是,巧迟不如拙速,善辩不如讷行。
今天,当所有人开始关注一季度财报零跑汽车的销量第一、双位数毛利率背后如何好时,过去几年我们讲述这家车企为什么好已经足够多了,大家想看的可以翻一番过往的视频。今天我要讲的是,零跑这家车企接下来如何更好?
为什么要说零跑汽车如何更好?因为零跑汽车处在关键的二次创业转型期。转型要看阶段,零跑现在的阶段和蔚来、小鹏、理想当年站到销量第一位置时很像。我们看看这三家车企当时都做了什么?蔚来当老大后,去做海外业务开拓;小鹏站上来后,去做 VC 投资飞行汽车;李想规模和利润上来后,在社交平台和财报会上希望靠思想认同左右消费者的购买力。结果呢?蔚来错失了高端规模化的机会,小鹏错失了夯实智能电动的窗口,李想在社交平台因为自己的高调,以至于 MEGA 被舆论反噬折戟沉沙。

他们给现在的零跑提供了一个非常高的价值参考,那就是冷静思考现在获得的一切成果,并且从成果中寻找自己的不足。用道德经的一句话形容,那就是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汽车从不是一招鲜吃遍天,他是要在不断迭代中自我优化,形成最终的商业护城河,一两次阶段性成功,恰恰意味着到了阶段性的沉淀,因此,零跑要思考,一季度毛利率 14.9% 的背后,整个供应链整合与自研电子电气架构迭代速度是否需要夯实,连续几个月的新势力销量第一背后,能否为接下来的 B 系列甚至 D 系列产品的到来,打好消费基础。过去的 六大域自研体系进化和改变,是否让外界看到了零跑结果背后的过程优化。随着市场和产品价格辐射范围更大,渠道、制造和售后的质量是否能匹配接下来月销量十万的体系力。包括营销和传播,在老大思维下是否思考,摆在朱江明这位创始人案头的技术、制造、产品和品牌信息厚度,是否支撑企业接下来继续快速发展。
所以基于这些外界想不到的背景,我给零跑二次创业提出三个建议,也给外界接下来观察零跑如何更好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一、零跑整个团队要把二次创业的困难估计的足够多、足够高、足够复杂。和其他造车新势力站到一个战略节点的态度不同,零跑最大的优势是,对所谓外界眼中的销量老大、毛利率没有概念,内部清晰的知道这些都不是成就。但要注意一点,由于有了阶段性成功,距离过去的生死存亡的创业心态产生了变化,大家就有可能希望喘口气。我强烈建议,现在零跑上上下下不仅行动上不能喘气,在心态和思想上反倒更紧张。因为这个时候,大家总觉得有了一点体系成果,于是就想像其他体系车企一样,靠创意或靠体系做事。零跑千万放弃这种思维,连奔驰宝马都不能靠金点子活着,更何况零跑?因此,现在零跑应该全员下沉,无论战略、研发、制造、品控、销售、售后、营销还是传播,每一个创意和策略背后,必须首先沉下去,有没有到一线,这是从朱江明到每一个基层员工都要做的事情。
过去我们说,卖的好的时候,企业可以变成一张纸,但那是大市场规则不变的前提下。在今天这个新能源和智能化一天一个规则的时代,零跑必须把自己读得更厚,变成一本书。就拿和普通人距离最近的传播来说,零跑的传播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难。过去讲好线性的六大领域技术和一个系列产品就好了,接下来零跑既要考虑 C 系列销量支柱持续有声辆、又要考虑 B 系列产品持续有位置,还要为接下来的电子电气架构迭代、智能软硬件上车竞争力以及 D 系列做规划,零跑要从打一场战斗开始思考如何打一场战役了,这考验的不只是某个点,而是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面连成体系的一个网状思考,牵扯着这家车企的各个层面,更考验这家企业的自控力。因为自控力带来的效率和生产力,一直是零跑的核心优势,这一点需要去思考。
二、解决体系化的二次创业唯一办法,就是按照正确的节奏沉下去。C 系列的成功和 B 系列产品的稳扎稳打,说明零跑现在的体系力很完整,这个时候就需要全员下沉,因为下沉带来的就是办法,浮在办公室一定想的全是问题,并且解决这些想象中的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对标。

例如六大域技术自研,上次让外界深刻了解是 C 系列产品全面上市的时间点,距今已经过去 2 年多时间了,LEAP 架构从 1.0 到即将发布的 4.0,都在哪些地方变了?零跑的三电系统从当年第一个提出自研油冷电机抢占市场先机,到现在迭代到什么程度了?零跑在 B10 搭载的 8650 芯片为什么是全球整车第一家?零跑的销售渠道开拓力为什么吸收了华为的 IPMS 精髓?零跑的售后体系现在适配规模和渠道下沉的匹配度怎样?零跑围绕 CBD 不同系列的制造、供应链和品控体系搭建成熟度如何?甚至包括零跑与电池企业按月议价的优势……等等,这些问题是目前摆在零跑毛利率提升、销量关键节点上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全员下沉,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靠创意和办公室头脑风暴、与其他车企对标,记住,零跑走到今天,包括其他新势力,唯一的竞争力就是做自己,而不是学别人。如果进入学别人的阶段,会很麻烦,把零跑这两个字读成一本书,摆在朱江明面前,就会发现,问题自然就暴露出来了,大家也就意识到自己解决什么问题,甚至意识到时间不够用了,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变革,要形成自下而上的问题倒推机制。如果把这些工作都做了,零跑的第二增长曲线一定会提前到来,并且成为造车新势力跳出第一增长魔咒的样本。

三、零跑要总结 " 红海市场找蓝海 "、" 突破制造业摩尔定律 " 的心得,为接下来的向上发展找到方法。C+B 系列,可以让零跑在做好一切扎实工作下,乐观达到 5-7 万辆月销量的一个量变结果,但考验零跑的质量关键点,在于如何运营好 D 系列产品。
零跑需要从三个维度思考问题,第一、推倒 95% 惯性思维,过去 C 系列和 B 系列的大部分理论全部失效甚至主动放弃,拿出 " 一张白纸 " 的心态重新勾勒 D 系列质变战略。第二、高度提炼零跑造车战略性格,我尝试总结五个词和一句话,分别是 " 低毛利、全自研、快迭代、高集成、用户代工厂 ",还有 " 红海市场找蓝海 "。第三、搭建 D 系列的零跑产品研发、制造、售卖、传播创业特种部队,绝对不做对标,做唯一。

策划 D 系列,一定要研究透 C16。中大型六座 SUV、激光雷达、8295 芯片、16 万多的价格……在最大的汽车红海市场,C16 是消费者的唯一选择,这是开发和向消费者推荐 D 系列的零跑源动力,把 C16 的故事和战略底层逻辑挖掘好,对内部和外部理解 D 系列很有帮助。
低毛利,意味着零跑围绕 D 系列要讲出让消费者觉得超出 50 万甚至更高的产品价值,过去理想和华为用喊的形式,已经证明不灵了,这一点零跑就要原创讲述。怎么原创?零跑要找至少四个领域的人交流,分别是宏观经济、数据分析、营销、人类行为学,零跑的主销市场是二三四线城市,和一线城市 D 系列是规模和刚需不同,三四线城市零跑的 D 系列面对的就是新富人群,他们的消费逻辑、维保逻辑、补能逻辑和过去豪华车消费者甚至其他造车新势力消费者都不一样,零跑需要对自己已有的市场进行底层分析,人类行为学专家和零跑团队分析哪些切准了自己的市场阵地痛点,哪些是不对称的,尤其是虚拟经济时代带来的冲动消费和认知茧房,必须找到对称感,例如芯片,例如电子电气架构,例如高度集成……这些优势要显性呈现。营销学专家要和团队围绕体验、认知等各层面,打造零跑底层的高质量认知,不是建立在已知范畴,而是要进行跨界研究,护肤品国货升级、基层城市消费升级的共情打造、售后服务的信赖度,让零跑从过去的汽车一般商品化围绕 D 系列产生品牌和产品信赖度,甚至唯一信赖度,就像雷克萨斯,到今天人们对十年免费质保都有着强大的拥趸,一束花、照顾孩子等各个维度,零跑要围绕营销沉下去,在硬性的品牌指标基础上做到多快好省可复制的唯一性。宏观经济和数据领域,零跑要把自己的商业模式打造成标签,低调是过去零跑的生产力,但商业模式是形成品牌力和标签的核心。就像吉利并购沃尔沃、就像华为的 ICT,有了商业唯一性价值,进入到商业标签制高点,对于零跑 D 系列的质变是巨大的提升,这场硬仗零跑必须要未雨绸缪,没准备好之前,甚至我的建议是宁肯等一等,不要硬上。

三四年前,当别人不看好零跑时,我很幸运看到了零跑的核心竞争力,也预测准了零跑今天大家看到的好。今天大家讨论零跑如何好的时候,我用这么大篇幅讲解零跑接下来如何更好,当我讲完这些,可能听懂的人很少,但至少一点大家明白,零跑从好到更好,不是无事可做,而是看到问题后发现,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太紧,这就应了那句话,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汽车之所以令人沉醉,进来出不去,就是因为他足够广大无边,因而他永远运行不息,不会在一个成功或失败节点永恒不变。正是因为运行不息,汽车才能无限延伸甚至让我们产生未知的变化,所以汽车我说他是一个融合产业从没有什么颠覆。也正是因为他的无限延伸,你会发现汽车到最后每一次节点的成果,回归的就是未雨绸缪、坚定自身战略的原点。因此,零跑如何更好,是汽车这本道德经的一个鲜明写照,不是一两步棋能说清楚的,而是要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所以,接下来零跑的变,可能比过去数年给外界看到的更精彩,今天我讲的很长,但对理解零跑的未来来说,还远远不够,大家拭目以待第一个造车新势力二次增长曲线磨练的过程吧。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