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破圈”:年轻人重构公共空间活力的新图景

曾经 " 大妈占 C 位,大爷跟着舞 " 的场景,如今已演变为 " 三代同框 " ——穿潮牌运动鞋的 "90 后 "、中年阿姨与老一辈一同随着节奏律动——

傍晚六点刚过,吃过晚饭的王亮走出地铁站,径直前往哈西万达广场。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将与上百名年轻伙伴一起挥洒汗水、释放压力……随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哈西万达广场 1 号门前逐渐聚集起一个庞大的方阵,人群随着《科目三》灵动而略带魔性的节奏尽情舞动。

如今,冰城广场舞的主角已不再只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80 后 "、"90 后 " 乃至 "00 后 " 的身影也越来越多。这场由年轻人主导的 " 广场舞破圈行动 ",正通过现场互动、短视频社交、直播等多种形式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描绘出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新图景。

从 " 大妈 C 位 " 到 " 三代同框 ":广场舞的年龄重构

" 几个月前,我在哈西逛街时偶然看到一群年轻人跳广场舞,当时就忍不住加入其中。""80 后 " 的王亮从事运输行业,平时鲜少有机会运动。这次偶然的邂逅让他成为广场舞的忠实粉丝," 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没想到已经瘦了好几斤!"

通过王亮的介绍,记者见到了广场舞的组织者 " 红姐 "。作为这群年轻人的 " 大姐大 ",红姐告诉记者,她住在哈西万达广场附近,七八年前就开始在这里跳广场舞。彼时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寥寥无几。如今,仅哈西万达广场 1 号门一处,每天就有数百名年轻人加入舞蹈方阵。

" 不需要报名,更不用缴费,只要音乐响起,大家随时可以加入。" 红姐说,作为组织者,她其实无需刻意召集——音乐就是最好的集结号,年轻人会自发融入舞动的队伍。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在革新街,传统的八步舞节奏被加快,同时融入街舞元素,吸引了上百人参与,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记者走访道里、香坊、南岗等多个区域发现,"80 后 "、"90 后 " 正成为广场舞的新生力量。

" 队伍里也有老年人,但他们多在中间位置,年轻人更活跃,喜欢站在前排和外围。" 红姐描述着有趣的变化,曾经 " 大妈占 C 位,大爷跟着舞 " 的场景,如今已演变为 " 三代同框 " ——穿潮牌运动鞋的 "90 后 "、大学生与穿休闲装的中年阿姨共舞,而老一辈舞者则自然地融入这片青春的海洋。

从 " 躺平 " 到 " 舞动 ":解锁健康生活新方式

" 相比健身房年卡,广场舞更经济实惠,效果也不错。""90 后 " 的晓雪坦言,自己曾经办理的健身卡使用率极低,反倒是广场舞让她坚持下来,成功减重。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广场舞以其低门槛、零成本,且在 " 家门口 " 就能参与,成为年轻人追求健康的新选择。"80 后 " 的爽爽虽已年过四十,但作为广场舞达人和领舞者,其青春活力的外表常让人误以为是 20 出头的少女。她认为,这与其酷爱运动、坚持跳舞密不可分。

对年轻人而言,

广场舞不仅是健身方式,

更是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

" 以前下班就躺着刷手机,现在成了广场舞短视频里的一员。" 今年 30 岁出头的周毅从事销售工作。他告诉记者,职场各项考核以及生活中的压力,有一段时间睡眠质量差,后来加入了广场舞方阵,每天跳一跳,晚上睡得很香。

年轻人参与的广场舞在动作和音乐上,与以往老年人为主的广场舞也有很大不同——其融合现代舞、爵士舞等元素,节奏更动感,风格更具活力,同时保留了简单易学的特点。" 新手站在后排模仿几天就能跟上。" 红姐介绍着她的编舞原则。

作为 " 哈西飒舞团 " 的编舞者,爽爽向记者分享了她的创作心得:会在各大平台搜索最新的广场舞视频,同时用音乐软件听节奏感强的热门舞曲。看到喜欢的动作就立即收藏," 把这些时尚元素和经典动作重新编排,配上合适的音乐多加磨合,就形成了这些既有新鲜感又容易上手的广场舞。"

互联网赋能:广场舞催生社交新生态

在哈西万达广场,除了红姐的团队," 哈西飒舞团 " 同样人气颇高——每天夜幕降临后,在哈西万达广场 2 号门前,这群舞动的年轻人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领舞者爽爽告诉记者,团队最初只有几人,如今核心成员已达二三十名。其青春动感的舞步也在互联网上吸引了大批粉丝,甚至有河北的粉丝专程前来观摩。

当前的广场舞已进入直播和短视频时代。记者了解到,哈市多个人气高的年轻人广场舞团队都有专门的直播小组。这些免费提供的直播服务,实现了舞者、拍摄者和观众的三方互动。

通过社交媒体,一些广场舞达人积累了可观的粉丝量。爽爽在抖音平台就拥有 7.5 万粉丝。一些专门直播广场舞的达人同样获得了不错的流量数据。这种新潮的广场舞生态,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健身平台,还助推了自媒体创业——吸粉、带货、探店等新型业态应运而生。相应商圈也跟着 " 粘光 "。以哈西万达广场为例,高峰期仅 1 号门就有三四百人共舞,加上围观群众,显著带动了商圈人气。

不过,对于更多年轻人来说,广场舞还成为找到 " 同类 " 的社交手段。互联网的传播效应让屏幕前的粉丝与广场舞参与者之间,可能仅隔着一张地铁票的距离。主角与粉丝的界限可以瞬间被打破,从陌生人到同伴,也许只在一曲之间。采访中,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观看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加入广场舞大军的," 大家一起运动,有种兴趣大集体的感觉 "。

随着年轻人的加入,曾经的 " 老年社交场 " 也正蜕变为跨代际的交流平台。

  " ‘ 00 后’教我们腰部发力,我们教他们保持队形。"61 岁的赵阿姨笑着说。这种互动催生了独特的 " 混搭美学 ":老年人学会了韩舞的 wave 动作,年轻人则在经典曲目中融入定格 pose。

当广场舞突破年龄、地域界限,它已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成为具有公共文化属性的 " 社区文化新现象 "。正如一位 "95 后 " 所言:" 我们不是在跳舞,而是在重构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 无论寒冬酷暑,不同年龄的人们通过舞蹈产生共鸣,这或许正是冰城献给全民健身时代的最佳答案。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霍亮 文 / 摄 / 视频

编辑:刘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