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科研能力竞速跑,粤港澳大湾区凭何成为国际一流湾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六周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合作体制机制日趋成熟,产业协同水平不断提升。

带着开放的基因,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迈进。政府、学界等仍在努力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之策,为大湾区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5月20日至21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行,围绕“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在粤港澳大湾区,众多一流的基础研究机构支撑着大湾区走向国际一流湾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在论坛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把科技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对整个国家发展而言,科技创新是核心,而培育人才也是港科大(广州)在广州办学的重点,“加州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培养高端人才,带动了IT产业发展,这也有助于全世界产业的发展,所以当时港科大(广州)想采取类似的模式,希望带动中国高端产业的发展。”

进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键期

过去六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一张蓝图逐渐变为实景,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今年初,广东21个城市2024年经济数据公布,大湾区内地9市继续为广东经济挑大梁,9个城市GDP占比超八成,达到115365.1458亿元。随着香港2024年GDP预估同比上升2.5%,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GDP有望跨越新的万亿台阶。事实上,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已达1.99万亿美元,经济总量超越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并驾齐驱。

伴随着经济“加速跑”,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等方面实现了令人炫目的发展速度。当前,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还有3个5000亿级、7个千亿级和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一大批科创平台、科学基础设施布局落地。在大湾区布局的华为、腾讯、比亚迪等行业领军企业已然成为中国科创的名片。

独角兽往往代表着未来变革的力量,它们代表的科技水平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2024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在会上表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区域产业链分工协作持续深化,融合叠加效应逐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制造业领域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之一,发展基础条件更加坚实。”

面对“十五五”这一关键窗口期,粤港澳大湾区正围绕着协同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三大维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正值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入关键期,胡祖才指出,在这个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仍面临较多挑战,“首先,是外部环境巨变冲击明显加大,大湾区经济或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水平还需提升,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要提升;第三,区域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程度仍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