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二代”们,如何趟过关税这条河?

文 | 万联万象,作者 | 时楠,编辑 | 小峰

国际贸易的潮水从未如此湍急。

在这片没有硝烟的关税战场上,一群年轻的 " 厂二代 ",正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迎击风浪。他们带着海归的视野、互联网的思维,却不得不直面最传统的生存命题:订单、工人、现金流。

万联万象走访了三个来自中国浙江、河北和马来西亚的 " 厂二代 ",带来了属于他们的故事——关于挣扎,也关于希望。

01 " 别让厂子垮了。"

凌晨两点,海宁皮革产业园的灯光依然亮着。付佳佳揉了揉发红的眼睛,电脑屏幕上是一封刚修改完第 12 次的英文邮件:" 尊敬的客户,关于 FOB 价格调整的补充说明 ……"

这位 95 后女孩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她在伦敦艺术大学(UAL)留学时的毕业照;照片旁贴着一张手写便签:" 今年目标:国内线上销售额破 500 万。"

" 留学时我以为接班就是做品牌总监,现实却是天天算关税和毛利率。"付佳佳苦笑着对万联万象说到。她的家族企业专供美国中高端箱包代工,50 多名工人中不少是看着她长大的叔叔阿姨。2023 年她刚接手时,父亲只交代了一句话:

" 别让厂子垮了。"

特朗普关税新政发布后,美国客户强硬要求降价以分摊成本。" 一个真皮手提包出厂价 40 美元,关税就占 8 美元,我们利润还不到 3 美元。" 为了保住订单,她带着团队连夜核算成本,提出用环保合成革替代部分真皮,同时承诺 " 三年内分阶段降价 5%"。

转机来自一场行业自救会。海宁皮革协会组织本地企业 " 抱团内销 ",政府补贴电商培训费用。付佳佳迅速组建 6 人直播团队,让老师傅在镜头前演示手工缝线工艺。" 直播间 99 元的钱包不赚钱,但能引流到单价 2000+ 的定制款。" 预计半年时间,国内订单占比可从 5% 升至 20%。

深夜的车间里,她抚过一排样品架——那里有她偷偷打样的自有品牌 "JIA" 系列。" 等熬过这阵子," 她轻声说:

" 总有一天,这些 logo 会缝在最显眼的位置。"

02 外贸是温饱,文化是出路

" 老铁们看这组圈椅的榫卯结构!纯手工打造,能传三代!" 杨东举着手机穿梭在车间,镜头扫过工人刨木花的飞屑。直播间在线人数显示 "217 人 ",他嗓门又提高八度:" 今天下单送缅甸花梨木筷!"

2015 年,25 岁的杨东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家位于廊坊香河的明清家具厂时,工人们私下都叫他 " 小杨总 "。这个称呼里既有对少东家的尊重,也藏着几分怀疑——毕竟这个在天津职院学工程造价的年轻人,连刨刀都没摸过几次。

" 当时厂里 120 号人,八成订单都来自欧美。" 杨东回忆道。父亲杨建国最骄傲的,是 2002 年接到的第一笔美国订单——二十套仿明式圈椅," 老外连样品都没看,直接打了全款,说 ' 中国制造,便宜又好 '"。那会儿车间里常年堆着出口用的集装箱,工人们三班倒都忙不过来。

而现在,关税让同样一张床的价格呈几何式增长。

2025 年广交会上,杨东遇到合作十年的美国经销商,对方指着报价单摇头:" 越南厂比你们低 30%。" 他连夜设计出可拆卸包装的 " 平板家具 ",运费省下 40%,却仍难抵消关税冲击。

转型内销的阵痛远超预期。一次直播中,有网友质疑:" 这雕花是机器刻的吧?" 杨东当即拉来老师傅王叔现场演示。" 年轻人不懂,榫卯是祖宗的手艺。" 王叔嘟囔着,手上刻刀稳如磐石。这段视频意外爆火,带来 30 多万销售额。

最让杨东得意的,是最近开发的 " 文房四宝 " 系列。他把边角料做成镇纸、笔架,定价 198-598 元,专门吸引年轻消费者。" 先用小件培养客户,等他们成家立业时,自然会来买大件。" 这个策略很快见效,复购率达到 37%。

为打开高端市场,杨东在京东上线 " 世家典藏 " 系列,附赠收藏证书和《明式家具二十讲》手册。最近他正和故宫文创团队接洽,想联名开发文具。" 外贸是温饱,文化才是出路。"

他说这话时,身后的电锯声戛然而止——又一批木材到货了。

03 满世界 " 扫楼 " 的富二代

"Sam,美国那边的 LC(信用证)条款必须改成‘允许分批装运’!" 宁盈俊对着电话吼道。吉隆坡的暴雨砸在玻璃幕墙上,他面前摊开一沓文件——特朗普政府给予汽车配件 90 天关税缓冲期,这意味着原本滞留港口的货柜还能赶在 7 月前清关。

2024 年 12 月,宁盈俊刚从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毕业典礼的香槟酒还没喝完,父亲宁盈忠就把他叫进了家族企业的会议室。当会议室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看向这个 22 岁的年轻人时,他这才意识到,父亲说的 " 先来熟悉业务 " 是什么意思:

他接手的不是一份家业,而是一场生死时速的战役。

宁盈忠的创业史是典型的华侨奋斗史。90 年代从福建莆田来到雪兰莪,从橡胶园收原料起步,慢慢做到日系车企的二级供应商。工厂展厅里至今挂着 2012 年与丰田采购总监的合影,那是他们接到的第一个百万美元订单。

" 那时候只要质量达标、价格够低,订单就像雨季的雨水一样源源不断。" 老宁总常这么说。但如今,墙上的合影仿佛成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缓冲期第二天,宁盈俊就带着团队通宵列出了 " 生存清单 ":第一批要处理的是价值 200 万美元的刹车片订单,原定整批发往底特律。凌晨四点,法务团队终于说服美国客户修改信用证条款,将货物拆分成五批运输。" 每推迟一周发货,我们就能少交 3 万美元关税。" 法务总监指着合同补充条款解释时,宁盈俊突然想起大学时玩的《星际争霸》——现在就像在游戏里抢建防御塔,必须争分夺秒。

为争取新的机会和时间,他带着销售团队一周飞首尔、东京、约翰内斯堡,在日韩车企供应链展会上 " 扫楼 "。没有传说中富二代生活中的跑车美女,他只想证明自己。

转机出现在一场行业晚宴。日本某商社理事对他的 " 东南亚供应链替代方案 " 感兴趣,提出联合开发非洲市场。" 中国工厂有技术,我们有渠道," 对方举杯时说道," 关税战里,灵活的人才能活下来。"

04 结语

付佳佳的直播间正尝试全英文带货,杨东的工厂来了抖音考察团,宁盈俊的非洲首单即将发货。这些 " 厂二代 " 的故事里没有力挽狂澜的传奇,只有订单表上的小数点、工人期待的眼神以及深夜电脑屏的微光。

当全球化从蜜月期步入博弈时代,他们用年轻人的方式重构商业逻辑:

从 " 代工思维 " 到 " 品牌突围 ",从 " 单一市场 " 到 " 全球拼图 "。父辈们闯出了中国制造的名号,现在轮到他们证明能走多远。

潮水退去时,总有人学会在沙滩上盖房子。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