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播出】全球化裂变中的中国底气,从《两说》看制造业的胜负

两说

Business Insights

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风暴正在上演,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的最高综合税率达145%,光伏电池更是高达3500%。全球化是否正在走向终结?中国制造如何破局?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许定波教授,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揭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智慧。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中美博弈的深度剖析,更是一次对全球化未来的思想启迪。

全球化

终结还是新生?

“全球化已死?”这是当下最尖锐的疑问之一。节目开场,秦朔直击要害,许定波教授则用硬核数据反击:2024年,全球贸易占GDP的30%岿然不动,中国贸易顺差创下992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全球化并未崩塌,而是如秦朔所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扩张与收缩的周期。”

回望历史,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到今日的数字贸易,全球化曾在大萧条、二战等危机中“濒死”,却总能重生。今天的全球贸易风暴,不过是又一次“收缩”的阵痛。技术进步与人类对繁荣的渴望,依然是全球化不熄的引擎。

中美博弈

谁在“自伤”?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1%产能,是美国两倍还不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定波用数据亮明了中国制造的王牌。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创纪录达9920亿美元,接近1万亿,稳坐全球供应链核心。从百万分之一的次品率,到宁德时代十亿分之一的品控标准,中国制造早已超越传统“六西格玛”,成为全球质量标杆。

反观美国,高关税政策却自伤其身。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指出,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5%飙升至4.5%,增加3700亿美元债务利息;道琼斯指数下跌12%,消费者因智能手机(81%来自中国)、笔记本电脑(66%来自中国)价格上涨叫苦不迭。更讽刺的是,美国农产品被巴西、阿根廷替代,“美国农民在哭,巴西农民在笑”。许定波一针见血:“不是所有的牌都在美国人手上!”

制造业回流?

难圆的美国梦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逼迫制造业回流,节目却揭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秦朔分析,消费电子行业需要精密模具、自动化技术和多层供应链协同,这些在中国深耕数十年,形成了大湾区等区域生态。美国不仅缺乏产业集群,连淡旺季的劳动力调配都无解——旺季需大量熟练工人,淡季需灵活转岗,这种节奏在美国难以实现。

许定波进一步指出,美国60%人口阅读能力仅相当于小学水平,高端制造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匮乏。若强行发展低端制造业,美国人均收入将大幅下滑,违背其经济逻辑。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言:“小心你想要的,可能真的会实现。”美国若执意回流制造业,恐自食苦果。

出海2.0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隐形”

面对贸易壁垒,中国企业正迈向“出海2.0”。节目分享了海尔与三一重工的成功案例:海尔收购GE家电业务,融入美国市场;三一重工海外收入四年增长244%,被视为本地企业。这种“让世界忘记中国标签”的本地化战略,不仅是成本迁移的升级,更是价值共创的体现。

秦朔提到:“越南若对中国加税,零部件成本飙升,反伤自己。”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嵌入性,已成无形壁垒。中国企业的出海,不再是简单的成本迁移,而是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锚定未来

信心与韧性并举

“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锚。”许定波的判断掷地有声,秦朔补充:“一个主动稳定器。”在不确定性中,中国以韧性与信心突围。

展望未来,许定波教授提出三个关键词:不确定性、韧性、信心。中国手握强牌,但目标不是击垮对手,而是构建公平的多极贸易体系。正如秦朔总结:“环境不确定,道路曲折,但方向明确,前途光明。”这正是中国在全球化裂变中的战略定力。

想深入了解中美博弈的幕后逻辑?想洞悉中国制造的胜负之道?《两说》是你不可错过的思想盛宴。立即关注《两说》,锁定节目,解锁全球化裂变中的中国智慧!

播出时间

东方卫视 5月7日 23:11

第一财经 5月10日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