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一老一小”最“柔软”群体
解放日报记者 舒抒 黄勇娣
老人与孩童,既是一个家庭需要呵护的两端,也是一座城市最“柔软”的群体。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这些年,上海始终把守护“一老一小”作为民生工作重点。
“这家食堂的菜饭特别好吃,几乎人人都点!”去年8月,高温天酷暑难耐,家住闵行区浦江镇的居民却纷纷前往位于闵驰二路的欣佳宝邸社区长者食堂。虽然这已经是浦江镇开业的第5家社区食堂,食堂开业10天日均客流依旧迅速超过500人次。
提供一日三餐或两餐、全年无休或仅周末休息、基本满足周边15分钟生活圈内居民,尤其是长者群体的用餐需求,这是上海如今遍地开花的社区食堂的基本画像。
而在群像之下,各区、各街镇则通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以及科学排布,让社区食堂无论是嵌入党群阵地,还是由市场主体参与运营,都能收获居民的良好口碑。
杨浦区快乐靖宇养老院活动室内,90岁的肖阿婆正使用康复后的右手握着勺子吃饭。数月前,患有脑梗的她不慎摔倒需要卧床,于是来到家门口的这家养老院选择了短期托管服务。4个月后,肖阿婆的身体基本恢复,还结识了很多同龄老伙伴,有了新的社交圈。
今年2月,《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明确将短托服务纳入常态化建设。肖阿婆成为“鼓励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短托照护”新政发布后的首批受惠者。同月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提到,在部分区域开展试点,老人可在多个平台下单购买陪诊服务。
这边,为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那边,呵护孩童愈加精细周到。
在上海,寸土寸金的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早在2022年就开设了上海首批嵌入式、标准化的临时托管点“宝宝屋”。历经数轮迭代,今年街道又开设了全市首家“家庭式滋养型”宝宝屋,为小宝贝营造沉浸式的家庭氛围。
今年,上海对首批260家“宝宝屋”进行扩优提质,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设点布局,在需求旺盛区域的街镇增加布点,更加精准地把“宝宝屋”建设好。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