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影像丨日照西川“枫”景如画
来源:环球网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人民法院照川人民法庭下辖2个镇21村,面积约560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人。面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这一情况,法庭以商洛法院开展的“一法庭一特色”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打造一站式解纷便民法庭,法官干警于阡陌纵横的乡野间绘就一幅司法为民长卷。
近三年,法庭受理各类案件468件,审执结459件;审理的391件民事案件中,以调解方式结案222件、撤诉79件。
云上法庭 做实便民司法
“人居分散,交通不便,作为人民法庭,我们就得在‘便民’上下功夫!”法庭庭长李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西照川人,他深知群众打官司的“堵点”“痛点”。
“法官同志,帮帮我,我要起诉!”今年初春,法庭接到一通特殊的求助电话。王某的遭遇令人揪心:儿子在外务工意外身亡,王某下肢瘫痪坐轮椅行动不便,于是便委托其姐夫谢某代为处理事故并领款。可谢某领取赔偿款后,仅把部分赔偿款给了王某,剩余的25万余元迟迟未给。
“我去给要赔偿款又是跑腿,又是请人吃饭,我还花了不少钱……”隔着电话,谢某说道。经镇村干部多次督促未果后,无奈之下,王某便打电话向法庭求助。
李晴当即联系谢某核实案情后,考虑到原被告一个身体行动不便、一个远在南方务工,他就架起手机:“咱们线上说理!”
视频那头,谢某起初振振有词:“这钱我不是不给,实在是一时半会拿不出这么多钱。”李晴立刻调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受委托人侵占财产,严重的要负刑事责任……”经过3个多小时“隔空”调解,谢某终于同意分期还款,法庭根据双方意愿出具了调解书。
该案是智慧赋能法庭执法办案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照川法庭针对辖区务工、陪读等人户分离群体,以“智慧法院”为载体,运用陕西法院微庭审、统一送达平台、移动终端等平台,全面开展在线诉讼活动。目前,已累计通过诉前调解平台处理纠纷135件、微庭审在线处理111件、出庭小程序在线庭审65件。
深入一线 促矛盾纠纷化解
“李晴法官,谢谢你挽救了我们的感情,如果不是你来多次调解,可能我们俩真的会就此分手,等我们俩结婚时一定邀请你来当证婚人。”2023年6月,经法庭的成功调解,一对婚约财产纠纷当事人得以破镜重圆,并邀请承办法官当婚礼证婚人。
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法官坚持不懈入户调查、联动解纷。
原告李某与被告洪某经人介绍相识,在双方家长操持下,按农村习俗给付彩礼,但因疫情两次推迟婚期,仪式未能举办,双方在未领取结婚证的情况下开始同居生活。2022年,因生活琐事导致感情不和,双方在协商退婚事宜时,因彩礼退还金额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李某于次年6月向法庭提起诉讼,要求洪某及其家人退还彩礼26万元。
受理案件后,法官通过与双方当事人谈话,多次上门走访当事人亲朋好友,并联合辖区派出所、村委会详细了解原、被告相识、相知、相恋过程,认为双方感情基础较好,矛盾积怨不深,遂坚持以调促和原则,从情理法多角度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背对背交流。
“起初,双方针尖对麦芒,无法心平气和交流,但经过我们多次调查,了解情况,特别是到双方家中,不遗余力做调解工作,二人间的嫌隙渐渐弥合了。”法官回忆道,最终在多方耐心劝导下,二人坦诚沟通,同意和好。
坐堂办案,不如深入一线。作为一名山区基层法官,李晴在审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案件时,非常注重结合当地风俗,采取巡回审判和多元解纷方式,联系包村领导、村组干部、调解员等共同解纷。近三年,法庭已联动化解矛盾110余起。
以案释法 共建和谐乡村
“同学们,如果有人在放学路上拦住你要钱,这算不算违法……”照川中学操场上,法官助理宋钰铭举起一张漫画示意图,台下百余名学生顿时叽叽喳喳讨论起来。
今年春季开学之际,一场由照川法庭、派出所、司法所、镇平安办共同参与的法治课如期开讲。
干警用通俗易懂及充满童趣的语言以案释法、以法论理,为同学们详细介绍法律规范、辨别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学生树牢法治意识,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照川法庭采取巡回审判方式,坚持以案释法,就地普法,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司法工作的宣传员和群众事务的服务员,开展平安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等宣传活动。近三年,累计开展普法宣传、讲座32起,发放宣传彩页资料1800余份。
与此同时,针对近年来辖区诊所发生的医疗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法庭联合镇卫生院、村(社区),对乡村医生、妇女儿童等群体开展精准普法宣传教育,法官上门解读民法典有关规定,为规范行医、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把脉问诊”,避免类似矛盾发生,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