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给人提建议,结果不会好!少说多听多看,才是明白人!
你喜欢给别人提建议(意见)吗?
你热衷于点评别人的决定吗?
如果这两点你都不做,或者很少做,那么你绝对是社交中的高手。
给人提建议(意见),哪怕你的建议是好的,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点评别人做的决定,哪怕你的点评是客观、公正的,一样不会给你带来好的结果。
我给你说一段《资治通鉴》中的故事,给你分析分析,你就会明白了。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给别人提意见,也不要点评别人的决定。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 207 年,刘邦攻入咸阳后,项羽很快也来到了咸阳。
在鸿门宴上压服刘邦之后,项羽进入咸阳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大火烧了三个多月。
项羽把秦宫的珠宝美女打包装车,准备离开。
这时,有一个叫韩生的人主动找到项羽,给项羽提意见说:" 关中地区周围都是险要之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成就帝王基业的重要地盘,应该在这里建都。"
意见是好意见,但是,有点晚了!

项羽看着已经烧成一片废墟的宫殿,说了一句话:" 人富贵了,怎么能不回故乡让大家知道呢?不然的话,那不就如同穿着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行走一样吗?"(《史记 · 项羽本纪》项羽原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资治通鉴》也摘录了这一句。)
最终,项羽没有接受韩生的建议。
韩生出来后,四处对人说:" 大家都说楚国人就像戴上帽子穿上衣服的猴子,果然如此。"(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韩生没有指名道姓说项羽,但项羽的情商或许低了点,智商绝对不低。
项羽立刻明白韩生这是在暗指自己,而且就算是贬低楚人也不行。
韩生简直就是口无遮拦、地域黑的典型,结果项羽让人把他扔到锅里煮了。
这就是韩生的结局。

咱们仔细琢磨一下,韩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是因为遇到了项羽这样的残暴之人吗?
还是因为他的嘴巴太臭?
归根到底,你会发现:根子在于我们人性中的弱点。
每个人都好为人师,大多数人都喜欢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学识、资源、人脉、学历等等,总想人前显贵,喜欢炫耀自己。
好为人师、爱炫耀可以说是人性中的弱点。
韩生为什么给项羽提意见呢?是为了项羽好吗?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想在项羽这里换取一个机会。
如果项羽接受他的意见,那他就是提出重大建议的大功臣,那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个人私利。
韩生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流血的历史教训:千万不要给别人提意见,更不要点评别人的决定。
韩生恰恰在这两点上犯了重大错误,这个错误的根源是人性的弱点:好为人师,喜欢人前炫耀(比如,孙膑)。

具体来说,给人提意见有 5 种结果:
第一个结果,你给别人提的意见是对的,别人听你的了,这事儿做成了,你往往会沾沾自喜,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甚至四处炫耀,也会因此抢了别人的风头,那别人心里能不记恨你吗?
第二个结果,你给别人提意见,对方把事干成了,对方不居功,你也不自傲,对方感谢你,你也收获了好名声。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是概率性事件。
第三个结果,如果对方听从了你的意见,结果却把事情搞砸了,那么,你绝对是那个背锅的人。
如果不是你乱提意见,人家会做错吗?别人一定会把锅甩到你身上的。

第四个结果,别人不听你的意见,结果把事搞砸了,你必然会为了证明自己的先见之明而对其冷嘲热讽,点评别人的决定是错误的,强调自己才是正确的,这同样会招致别人的记恨。
第五种结果,别人不听你的,人家把事搞成了,你自己会觉得好丢人,没准还会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你更难受!
这就是给别人提意见的 5 种结果,从概率的角度来说,你获得好报的概率只有 20%,而获得恶报的概率却是 80%,你还敢给别人提意见吗?
所以说,给人提意见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对方接受了你的意见,你沾沾自喜;如果对方不接受,你就在那儿点评别人、嘲讽别人。别人不听你的,事情搞成了还好,你就默默无语,自己还觉得丢人;别人搞不成,你就在那儿冷嘲热讽,这很容易给自己带来大麻烦,遭到别人的记恨。
归根到底,我们还是不要给别人提意见。哪怕你的意见是对的、中肯的、客观的,也没人喜欢被提意见。即使这个意见是对的,别人也不喜欢。
这就是韩生给我们,带来的流血的历史教训:千万千万不要给别人提意见,更不要点评别人的决定。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作者介绍】
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