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火线刚熄,巴军即转身回望腹地:俾路支,不再只是内政问题
如果说前线胜负关乎国威,那么后院之火,则直指政权根基。
2025 年 5 月下旬,在刚刚强势抵御印度攻势、赢得战略主动权之后,巴基斯坦军方与内政部在一场罕见的联合发布会上投下重磅信号:巴方已将反恐目标锁定在俾路支省,下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或将 " 择机启动 "。
此言一出,信号之烈,不逊于前线战鼓。因为俾路支,不只是巴基斯坦的地理盲肠,更是牵动中巴命运共同体安全的命门。

巴方高层所提及的行动原型—— 2013 年 " 扎尔布 - 阿兹布行动 ",在巴国内军事史上曾被誉为 " 硬剿塔利班 " 的典范。当年,巴军调动精锐部队,在西北部瓦齐里斯坦地区开展地毯式围剿,迫使大批塔利班残余武装向阿富汗方向溃逃,一度收复了长年失控的灰色地带。
如今,巴军试图将这场经典军事模式,移植到西南部的俾路支省。不同的是,这一次,敌人不仅有着更加复杂的武装背景,还披着 " 分离主义 " 与 " 印方代理人 " 的双重面具。
据巴方情报部门掌握,在 5 月印巴边境军事冲突期间,俾路支地区多次发生武装袭击事件,目标直指油气设施、政府要员、外国工程项目与中国公民。几起爆炸的幕后操手,皆与境外势力联通密切,背后影子清晰可辨。
这也解释了,巴军高层在表态中并未掩饰此次行动的 " 对外承诺属性 ":为中方筑安全屏障,确保中巴经济走廊在西南门户的畅通与稳定。
尽管巴军口风强硬,但语气中 " 稍后阶段 " 的用词耐人寻味。这种非立即部署的拖延安排,暴露出两重现实制约:
一是,印巴边境尚未完全脱离冲突态势。虽然停火协议已达成,但在国际社会调停压力与印方舆论攻势未消的背景下,巴军无法在短期内大规模抽调部队用于内部清剿。
二是,俾路支行动比瓦齐里斯坦更复杂。后者是塔利班重镇,打的清楚明白;而前者掺杂分离主义、民族问题与经济争端,稍有不慎,可能引发更大层级的政治风暴。
因此,近期由巴内政部主导的小规模清剿将率先展开,属于先行 " 热身 " 式震慑。而真正的军事行动,则需等待边境压力缓解之后,由军方整编主力部队统一发起。
值得注意的是,俾路支省不仅是巴基斯坦的边缘地带,更与伊朗东南部俾路支斯坦省毗邻,后者同样面临来自分离主义势力的挑战。
过去数年,屡有证据表明,不少在巴作案后的俾路支武装分子,逃往伊朗境内避风头。若巴军试图 " 以扎尔布 - 阿兹布之名 " 彻底清剿,其行动边界势必逼近外交红线。
而伊朗方面近年在地区安全合作上虽态度友好,但在处理分离主义残余问题上,行动意愿始终有限。一旦伊朗不配合甚至默许庇护者存在,巴方行动将陷入 " 打一枪退一步 " 的尴尬局面。
巴方需要的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区域合围。如果没有德黑兰的默契协同,俾路支问题难以在战术层面迎来彻底解决。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反恐行动;深层上看,这是一场国家信誉的兑现。
中巴经济走廊自 2013 年启动以来,西段工程频频因安全问题陷入停滞。如今,巴方明确提出以清剿恐怖势力的形式重申承诺,既是对中国合作伙伴的安抚,也是对外投资者的一次示范性交代。
然而清剿只能止血,不能疗伤。真正能从根本上解决俾路支问题的,还是发展。贫困、失业、资源控制权争议,构成了分离主义滋生的温床。要想 " 连根拔起 ",巴方必须在完成军事清场之后,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产业落地、教育与民生改善,构建起可持续的安全与繁荣基础。
这条路不短,却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