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文鱼养殖工船到绿色船舶黑科技,看广州船舶“智造”破浪全球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 / 受访者提供

5 月 16 日一早,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简称:黄埔文冲)龙穴厂区一派繁忙景象。一艘船长 249.8 米、型宽 45 米、型深 21.6 米的巨型船只,正在进行交付前的收尾工作。这正是前段时间扬帆试航的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 " 苏海 1 号 ",由广州船舶企业制造。

作为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势头强劲:2024 年船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预计超 500 亿元,同比增长超 8%,充分彰显船舶和海洋工程在广州 "12218"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地位。5 月 16 日,记者走访广州船舶产业链上设计与研发、材料与零部件、总装建造等关键环节,发现每一处都涌动着创新活力——这座城市正以澎湃动能,奋力书写海洋装备产业的全新篇章。

" 苏海 1 号 " 广州造:

满载养殖年产三文鱼 8000 吨

养殖工船 " 苏海 1 号 " 于 2023 年初由黄埔文冲开工建造,今年 4 月 30 日成功试航。船厂养殖工船项目经理潘兵兵介绍,这艘养殖工船是一型集养殖、捕捞和加工高价值鱼种功能于一体的海上智能养殖设施。15 个养殖舱 24 小时不间断地换水,保证了水质是新鲜的外海水;兼具网捕和泵吸等成鱼起捕方式,可实现鱼苗计量入舱、成鱼转舱、按重分级、活鱼转运等作业需求;船上配置的大型智能加工车间可实现渔货的冰鲜、冷藏两种加工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最快 24 小时内将极致新鲜的产品送达国内主要消费市场。" ‘苏海 1 号’还实现‘水、氧、料、光、污’五要素智能集控与管理,保障鱼苗在船上健康茁壮成长。" 潘兵兵说。

船东方项目经理宋方敏介绍," 苏海 1 号 " 设计的目标鱼种是三文鱼,预计今年底 " 苏海 1 号 " 就能投入运营,满载养殖的时候,一年的产量为 8000 吨,大大降低国内海鲜消费市场未来对冰鲜三文鱼的进口依赖。

除了造 " 海上粮仓 ",近年来黄埔文冲陆续交付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世界最先进的远洋渔业捕捞加工船、亚洲最大功率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和我国首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梦想 " 号超深水大洋钻探船等标志产品。" 截至目前,公司手持合同金额超 586 亿元。目前各厂区、各条生产线任务饱满,交船计划最远排至 2029 年 9 月。" 黄埔文冲有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海上 " 不倒翁 ":

汽车运输船建造三年弯道超车

5 月 15 日,我国最大光伏能源 +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汽车运输船 " 远海口 " 轮在广州南沙港海嘉汽车码头命名并交付首航,搭载约 4000 台国产品牌汽车驶向欧洲。

这艘汽车运输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广船国际 ")建设。" 汽车运输船建造是我们近三年才进入的领域,短期内我们已经实现手持订单、完工交付弯道超车。" 中船集团广船国际学科带头人、汽车运输船项目部项目副总监林九悦说。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林九悦解释,汽车运输船具有庞大的上层结构,为了保障航行安全,这种船型必须具有较低的重心,其车库甲板及庞大的上层结构,必须大量采用厚度相对较薄的钢板来建造,以减轻重量,这样的设计使汽车运输船在装满汽车后,能够像立在海上的 " 不倒翁 " 一样,不惧风浪。" 为此,我们专门建造了智能分段薄板生产线,整条生产线就相当于一台巨型船体分段‘打印机’,现阶段每天可以生产 4.5 个造船分段,是传统生产方式的 2.4 倍,而且质量也更加好。"

目前,广船国际拥有自主研发设计船型最多、系列最全、性价比最优的液货船产品,被评为 " 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 ";高端客滚船交付纪录全球第一;是全球最大的半潜船制造商,国际市场占有率达 50%。

" 现在广船国际手持造船订单 90 余艘,且 80% 以上在手订单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甲醇双燃料或 LNG 双燃料新型绿色船型,交船期排至 2028 年。" 广船国际总经理周旭辉说。

十年磨一剑:

无轴轮缘推进器引领绿色船舶

今年 3 月,国内首艘混动及无轴轮缘全回转推进执法船 " 苏交巡 0001" 入列,其搭载的全回转无轴轮缘推进器由广州海工船舶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广州海工 ")设计制造。

船舶推进器是船舶上不可或缺的推力提供装置。广州海工副总经理陈海龙直言,无轴轮缘推进器是一种颠覆性的结构。" 它在结构上具有无齿轮、无密封、无轴系、无附体的‘四无’特点,不仅效率更高、节省船舱内空间,而且不会有密封油泄漏至水体,对环境友好。"

陈海龙告诉记者,无轴轮缘推进器源自军用的船电推进器,由美国最先使用。广州海工经过 10 年的自主研发,从无到有,从最早的借鉴到拥有全面的自主知识产权,经过数次迭代,如今的无轴轮缘推进器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水平。

陈海龙说,目前无轴轮缘推进器还不是主流使用的推进器,但面对未来他充满信心。" 全球航运业正加速向低碳化转型,近年来国内关于绿色船舶发展的政策法规密集出台,无轴轮缘推进器将进入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期。" 陈海龙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船舶保有量和每年新造船量非常大。随着电动船的比例增高,粤港澳大湾区在新型推进器领域预计将有几十亿的市场空间。

深海装备定海神针:

海工系泊系统支撑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船舶的创新突破,往往始于设计图纸上的每一次精雕细琢。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六〇五研究院(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 " 中船集团六〇五院 ")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中船集团六〇五院是中船集团在华南地区的唯一一家舰船总体科研设计研究院,是广东省高性能船舶和深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设计产品涵盖防务产业、船海工程及应用产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高速高性能船舶、智能绿色船舶、海工系泊系统三大技术特色。

" ‘海工系泊系统’可以说是深海装备的定海神针。通过系泊技术应用,我们完成了退役湛江舰系泊安置工程项目的实施交付,加强型重力式养殖网箱、10 万吨级大型渔业养殖工船等的研发设计。其中退役湛江舰安置工程项目,创造性地完成了全球第一个滨海抗 17 级台风、设计寿命 40 年的海上系泊工程。" 中船集团六〇五院院长助理孙铁锐表示,依托海工及系泊技术优势,研制深远海加强型重力式养殖网箱,具有抗风浪能力强,安全性高、可规模化推广应用特点,有效提升网箱抗风浪能力 40% 以上,支撑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接下来,中船集团六〇五院将重点在智能无人装备、绿色低碳技术、海工系泊技术、海洋牧场装备等领域解决 " 卡脖子 " 问题。聚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以为重大专项和创新专项任务为抓手,实施 " 精准 " 创新工程。推动科技创新精益管理体系建设,实施 " 效率 " 创新。打造创新平台体系,实施 " 强基 " 创新工程。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实施 " 人才 " 创新工程。

编辑:杨浩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