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全国劳动模范|李永国:一丝不苟攻克“一丝距离”的创新尖兵
人物名片
李永国,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注塑分厂自动化生产技术员。他工作以来,一直专注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研究,致力于企业自动化生产的开发设计和实施应用。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5项、中国质量技术奖优秀奖2项、河北省质量技术奖6项,并获得河北省“最美农民工”、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历经两年创新攻关,终于实现空调柜机顶盖海绵自动剥离,自动化生产又取得一项重要突破。”日前,在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注塑分厂,全国劳动模范、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技术员李永国看着生产线上的机械手按照预定程序拿取、剥离、按压……一气呵成,他高兴地说:“这一创新突破,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格力绿色智慧工厂建设再助力。”
对于李永国的又一次创新攻关,大家并不意外。因为,从农民工到全国劳动模范,凡是听过李永国故事的人,无不赞叹一声:精彩、传奇!
李永国在生产线上调试烫金机。
李永国生于邯郸农村,曾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却因家境贫寒退学。自小爱钻研的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白天打工挣钱,晚上坚持自学三维制图。“Maya制图软件只有英文版本,我就抱着英语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当时的李永国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认真学本事,总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2012年,26岁的李永国应聘到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工作。由于只有高中学历,他被安排到注塑分厂的流水线上打螺钉,工作辛苦且岗位频繁变动。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时公司开展自动化改革创新活动,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李永国凭借三维动画设计技能,制作的项目方案动画让人眼前一亮。他还积极提议成立自动化攻关组解决“四高”难题,得到领导认可,就此开启了创新之路。
2015年,李永国发现空调底壳生产效率极低,需要十几个工人忙碌却产量不高。他果断申请投资自动化生产线,面对领导的疑虑,他通宵达旦用Maya软件设计方案、测算数据。“这条生产线一旦建成,不仅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一年还能节省100多万元。”他的真诚和专业打动了领导,最终,生产线成效显著,还申请了专利,成为其他基地学习的典范。
在自动化装配空调底壳部件时,泡沫预装成了难题。传统方法无法稳定拿取泡沫,项目陷入僵局。一次,李永国看到孩子用牙签插果肉,灵感突发,用针和吸盘结合,说不定行。第二天凌晨4点,他就赶到公司投入试验。“那几天满脑子都是这方案,反复测试针的各种参数。”经过无数次尝试,他成功设计出泡沫专用夹具并获得专利。他常说:“生活处处有灵感,用心观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创新中,李永国表现出了攻克“一丝距离”的工匠精神。
为了实现报废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公司决定对废旧电机进行拆解后回收再利用。其中电机的核心部件定子由定子铁芯和绕组组成,拆解困难且危险,全靠人工,工人疲惫不堪。“必须实现自动化,让工友轻松些。”他立刻行动,带领技术人员投入研发。调试时,切刀切割电机绕组丝总是出现问题,李永国紧盯切割过程,终于发现是切刀歪斜所致。他提出在切刀另一侧增加加强板,且要求两者间不能有一丝缝隙。开始大家都不理解,因为这“一丝距离”实在是太难把控了。他解释说,正因为有了这一丝的缝隙,就导致切刀在下压过程中与绕组之间存在夹角,对绕组不能实现有效切割。说完,大家都明白了。于是在制作过程中,都向着这“一丝距离”挺进,最终实现了电机定子的自动化拆解。
“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李永国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他眼里,一丝的距离也不能放过,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创造出好的自动化项目,通过自动化项目为企业提高效益,创造价值。
作为“李永国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在创新路上披荆斩棘。无人化全自动烫金项目困难重重,机械手臂短、定位工装不稳定等问题接踵而至。但李永国总是给大家打气:“别怕,难题就是用来攻克的。”团队成员深受鼓舞,改手臂、制工装,历经无数次技术改进,成功实现烫金工艺自动化生产。近年来,李永国带领创新工作室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80余项,通过自动化装备的研发制作和实施应用,将注塑分厂生产效率提高了20%,为企业节约成本超3800万元,并培养了众多优秀创新人才,为打造智能化生产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李永国在技术创新领域成果丰硕,各类奖项和专利数不胜数,还获得诸多荣誉称号。“这还要感谢高新区总工会和企业工会提供的技能大赛、创新奖励等各类创新学习平台,让我不断学习新技术,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李永国说。
(河北工人报记者 高超/文 杨磊涛/图)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