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目标:2035年跨界场镇规模河流成幸福河湖 | 川渝河长制五周年

封面新闻记者 柴枫桔 摄影报道

建设幸福河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接下来,川渝在联合打造跨界幸福河湖方面接下来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5月8日,川渝河长制五周年合作成效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办,会上,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和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局副局长宋刚勇作出了解答。

“到2027年,川渝将协作建成1条国家级跨界幸福河湖、3条省市级跨界幸福河湖、10条区县级以上跨界幸福河湖;到2035年,川渝跨界规模以上流经场镇的河流总体建成幸福河湖。”会上,谭小平提出了未来10年的新目标。

据了解,2024年12月30日,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清单(2025—2027年)》,将探索共建川渝幸福河湖纳入改革清单。

川渝两地将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联合建立川渝跨界幸福河湖建设“清单库”,滚动开展川渝跨界幸福河湖建设;以河流为单元,采取“一个方案管两地”模式,共同编制、联动实施“跨界幸福河湖实施方案”,协同推进川渝跨界幸福河湖建设实施、评价认定;出台川渝共建幸福河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指导跨界幸福河湖建设;强化跨省市幸福河湖建设要素保障,积极推动跨界河流“数智管河”建设;协同完善“党建 河长制”及“河长 警长”“河长 检察长”等工作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幸福河湖建设。

川渝两地数字化智慧管理又如何推进?宋刚勇表示,川渝两地将打造流域共管数据库,依托数字重庆、数字四川建设,打破两地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河长制责任部门涉河数据共享壁垒,确保水文监测、污染溯源等37项关键信息实时精准互通,让数据真正成为跨界管水治水的“千里眼”。

同时,川渝两地将构建智能预警防护网。依托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建立水质异常预警、漂浮物AI识别等6大智能模块,实现问题“及时推送、快速响应”,大幅提升跨界河流突发涉水事件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

除此以外,川渝两地将重点推进琼江等河流“数字孪生”试点建设,通过三维建模实现治理方案沙盘推演,让跨界治水从“分段管”向“全域治”、由“传统人防”向“数字智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