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正极材料“洗牌”:14家公司仅6家盈利,行业总产值大减千亿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雨辰

随着新能源市场在 2024 年逐步回暖,产业链中游的正极材料行业交出了一份 " 量增价跌 " 的期末答卷。" 五一 " 假期前,A 股上市公司 2024 年年报和 2025 年一季报集中披露完毕,一场围绕技术升级与产能出清的行业淘汰赛也随之浮出水面。

尽管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A 股相关上市公司却普遍陷入盈利困境,仅少数企业实现逆势突围。这一轮 " 量升利降 " 的背后,正极材料行业正在迈入一个深度调整与加速洗牌的新阶段。

图片来源:图虫

出货增长与利润下滑背离

EVTank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达到 329.2 万吨,同比增长 32.9%。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 242.7 万吨,同比增长 48.2%;三元材料则下滑至 64.3 万吨,同比下降 3.2%。尽管钴酸锂、锰酸锂等细分品类有所增长,但市场占比有限。

然而,与出货量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产值的持续萎缩。2024 年正极材料行业总产值为 2096.2 亿元,同比下降 34.9%,已较 2022 年高点腰斩。

业绩表现也反映出这一趋势。截至 5 月 7 日,A 股 14 家主要正极材料上市公司已全部披露 2024 年年报,其中 8 家出现归母净利润亏损,仅 6 家实现盈利。

时代周报制图

行业龙头湖南裕能(301358.SZ)尽管销量同比增长 40.2%,达到 71.06 万吨,但 2024 年营业收入为 225.99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45.36%;归母净利润为 5.94 亿元,同比下降 62.45%。2025 年一季度,其归母净利润同比继续下滑 40.56%,降至 0.94 亿元。

"2024 年,公司得以保持一定的盈利,但受行业周期及实施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费用等因素影响,盈利同比下滑。" 湖南裕能在公告中如此解释。

从增长率来看,2024 年业绩下滑最为严重的是振华新材(688707.SH),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 5.28 亿元,同比大降 613.94%。杉杉股份(600884.SH)、盟固利(301487.SZ)、五矿新能(688779.SH)等公司利润降幅也均超过 100%。

此外,容百科技(688005.SH)、厦钨新能(688778.SH)、当升科技(300073.SZ)等多家公司已连续两年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的情况。德方纳米(300769.SZ)连续两年共计亏损约 29.74 亿元,万润新能(688275.SH)连续两年亏损约 23.74 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富临精工(300432.SZ)和龙蟠科技(603906.SH)率先实现业绩反转。富临精工 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173.11%,达 3.97 亿元;龙蟠科技 2024 年虽仍亏损 6.36 亿元,但同比增幅已达 48.46%。

5 月 7 日,龙蟠科技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报," 公司现在主业有三个板块,包括传统化学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以及碳酸锂冶炼。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目前整个行业还处在亏损的阶段,不过公司由于出货量同比增长较大,因此整个磷酸铁锂的单位亏损有所减少。"

为何行业出货激增,企业却普遍仍陷盈利困境?5 月 7 日,隆众资讯磷化工行业分析师张胜楠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指出:2024 年正极材料出货量增长主要受终端市场回暖和政策刺激(如 " 以旧换新 " 补贴、海外储能需求增长)推动。而从基本面来看,整体正极市场进入发展的 " 深水期 " ——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原材料价格持续下探、成本支撑乏力,所以业绩体现不够明显。

" 虽然目前部分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还未进入正向阶段,但亏损幅度已有所收窄。后续随着行业逐步成熟,企业盈利能力有望逐步修复。" 张胜楠补充道。

海外布局提速," 出海 " 成破局关键

面对盈利承压,正极材料企业将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试图借助 " 出海 " 突围。

曾有国际贸易研究专家表示:" 出海已成为锂电等新能源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不仅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也符合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2024 年 4 月,贝特瑞(835185.BJ)在摩洛哥丹吉尔科技城启动年产 5 万吨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约 35.35 亿元,建设周期约两年。

2024 年 9 月,万润新能公告称,其下属全资子公司湖北万润新材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拟出资 1.68 亿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 Wrestore Technology LLC,开展 " 万润新能美国新能源正极材料及其产业化研发中心项目 "。项目总规划建设年产 5 万吨磷酸铁锂,分期建设,一期计划 0.9 万吨 / 年磷酸铁锂产能,总规划建设工期约 30 个月,计划 2028 年全部投产。

上述龙蟠科技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报,公司位于印尼的年产 3 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也已于今年(2025 年)1 月份开始出货,目前已达到满产状态。二期项目现已启动建设,预计将在年底前完成。

隆众资讯统计显示,目前国内企业规划的海外磷酸(锰)铁锂产能已超过 113 万吨,湖南裕能、万润新能、国轩高科、融通高科等均在海外设点。三元材料企业如当升科技、华友钴业、中伟股份等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海外产能的战略稀缺性愈发凸显。" 龙蟠科技相关人士表示。

磷酸铁锂领跑,三元材料承压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磷酸铁锂凭借成本与安全优势,成为动力电池和储能市场的绝对主力。在动力电池装车中占比达到 74.6%,在储能领域更是高达 90% 以上。相比之下,三元材料面临需求疲软,需要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兴领域寻求新突破。

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中三元材料合计占比 25.31%,占比较 2023 年回落 7.23 个百分点,占比回落主要与磷酸铁锂技术提升相关,短期预计我国动力电池装机占比仍将以磷酸铁锂为主,但三元电池在中高端领域仍具备优势。

5 月 6 日,格林美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未来,三元电池与磷酸(锰)铁锂电池将在市场平衡存在,在各自优势市场领域生存。预计至 2030 年,全球三元动力电 池与磷酸(锰)铁锂的比例有望平分天下。公司坚信三元动力电池全球增长潜力,其成为中高级车主流配置的趋势,以及镍、钴、锂等正极材料的回收价值。看好三元材料在低空经济领域、固态电池等使用场景下的独特优势。

" 预计未来 3~5 年正极材料行业整体的市场会逐渐趋向于成熟化、稳定化方向发展,而其中产业链配套完善,产品稳定优质规模化产能成为形成良好供应格局的关键,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上游配套优势资源、技术发展成熟精密以及与下游绑定深度合作的厂家会更有优势。" 张胜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