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请人演女友,安全隐患不少

" 配合您演戏,父母家人、亲戚朋友、领导同事、情侣闺蜜,专业保密。"

" 生活演员,也可以电话演戏,线上线下都可,应付催婚。"

" 双方父母见面商量订婚结婚的事情,可自己是离异家庭怎么办?可以找我们。"

……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有许多自称 " 家庭演员团队 "" 生活演员经纪人 " 的账号,发帖引流招揽生意。他们宣称可以满足雇主在特定场景的需求,以角色扮演方式充当某人的父母、伴侣、朋友、领导等。这些 " 出租自己 " 的人也被称为 " 生活演员 "" 家庭演员 "。

演员多为兼职

逾矩行为不少

河南人刘昊(化名)是一家 " 生活演员 " 公司的负责人,他与合伙人共同经营这家公司已有一年多时间。谈及进入该行业的契机,刘昊回忆道:" 当时就是偶然发现人们生活中对‘家庭演员’的需求挺多,深入了解后觉得有机会,就和合伙人一起干起来了。"

他们从单个社交平台起步,之后逐步发展,招募客服和运营人员在多个社交平台投流,成立了如今的公司。

刘昊介绍,公司运营模式较为简单,员工多为兼职人员。" 他们在各平台运营账号、发广告,有客户咨询后,他们会将需求转发到演员群,有演员接单后,公司再与客户、演员沟通细节。三方达成一致后推进合作。"

据了解,这也是目前 " 家庭演员 " 相关从业人员的主流运营模式,演员散落在各地,公司相当于中介,线上沟通联系后和客户签约,客户付钱给公司,演员完成任务后由公司发工资。

刘昊坦言,这一行业存在不少乱象:" 过年租男女朋友回家,有人会有超出约定的亲密行为。商务这类业务也有不规范的,比如名义上只是陪客户吃个饭、应付下相亲,实际却成了陪睡。涉及未成年人的不合理甚至违法的需求也不少,比如帮忙开房住宿、学校犯错找家长。"

" 我们坚决不接这些单子,会和客户提前约定好服务内容,落实到书面合同上,对演员也会提前交代清楚。" 刘昊说。

" 接的单子很多都是应付家里人催婚。" 齐熙 ( 化名 ) 兼职做 " 家庭演员 " 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她曾多次扮演过别人的女友、闺蜜等角色。

今年春节前夕,她受一名男雇主的委托,去了对方老家,见了对方的父母和亲戚。" 男生在外地工作,家里人一直催婚,要求过年必须带女友回家,他就说在当地谈了对象,这次雇我回去就是为了给家里人一个交代。"

齐熙回忆,在那趟行程中,她按照男生提前安排好的信息,尽心尽力地扮演着女友的角色,俨然一副沉浸在甜蜜恋爱中的模样。任务结束后,男生开始预约下一次出演:希望在半年多后再见面谈婚论嫁,提出高额彩礼要求," 最好表现得无理取闹一些,谈崩了顺其自然‘分手’ "。

虽然单次出演的报酬要远高于她本职工作的日薪,但随着扮演次数的增多,齐熙内心也产生了一丝担忧——长此以往,自己是否会陷在这些虚构的剧本里无法自拔,模糊现实和演绎的界限。

定价缺乏标准

协议表述模糊

" 我也是听别人说可以找人‘假结婚’,所以动了心思,没想到演员的出场费那么高!"

广东省广州市的苏女士为了应对家人催婚压力,通过社交平台联系了一家 " 生活演员 " 经纪公司,想雇佣演员假扮结婚对象。咨询过程中,该公司负责人承诺提供 " 一条龙服务 ",内容包括办理结婚证、安排演员配合见家长及后续沟通事宜。

据负责人介绍,演员出场费按天计算,具体价格根据顾客需求及演员资质划分不同档位:经验较少的普通演员 1800 元、拥有多次任务经验的资深演员 2500 元、专业级别的特约演员 3500 元,最高档为对演员外貌等有特殊要求的 5500 元每天的 " 私人订制服务 "。负责人表示,演员的每日服务时长限定为 8 小时以内,超时需支付额外费用。

针对苏女士提出的假结婚需求,负责人表示可提供两种方案:一种是可以办理假结婚证,除演员费用,还要额外支付 1 万元办证费用,若后续补办离婚证须再加价;另一种是与演员去办理真的结婚证,但是苏女士需交纳 12 万元每年的 " 领证 " 费用。

" 相当于你这一年把演员的婚约买断了,肯定要贵一点。演员的出场费需要另外单独支付,但彩礼、份子钱等款项会全额退还。" 上述负责人说。

该公司还声称,可以与苏女士签订相关合同来明确各项细节,但苏女士发现条款中存在多处模糊表述,例如未提及续约或终止合作的流程、演员 " 父母 " 的出场费未标注如何收费等。因为担心不仅钱可能打了水漂,办假证等行为自己可能还要负法律责任,苏女士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合作。

" 这价格体系简直混乱到了极点,感觉很容易掉入陷阱,完全没有任何保障可言。" 苏女士说。

谈及演员出场费定价,刘昊坦言:" 这行确实没有固定标准,从几百元到几千元定价随意。如果服务地点偏一点,费用可能高些;在大城市,费用相对低一点。客户需求紧急程度、服务时长也会影响价格,路费一般由客户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交易往往通过私下转账进行,只有少数服务可以在平台下单。记者咨询一家自称 " 十年专业靠谱演员 " 的网店,客服称 " 线上代打电话直接拍,自己定制剧本剧情一次 50 元 "。而其发来的商品链接显示为 " 艺术品及周边设计 "。

存在安全隐患

个人隐私泄露

" 家庭演员 " 为何有市场?

从记者调查情况看,大多数购买 " 家庭演员 " 服务的客户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需要某个角色出面缓解压力,而现实生活中又因各种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人,于是只能找人扮演该角色。例如,学校老师要请家长,于是学生花钱找中年人扮演自己的父母;父母和亲友催婚催得厉害,于是年轻人找人扮演假女友、假男友应付差事 ……

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完成角色扮演任务,演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雇主及其家人的大量隐私信息。从家庭的经济状况、成员关系,到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习惯等,可谓事无巨细,一旦演员或雇主一方出现道德缺失或不当行为,另一方的隐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去年 5 月,在北京从事兼职 " 生活演员 " 工作的杨帆(化名)在兼职群中看到一条内容为 " 李先生请女生陪同参加朋友婚礼 " 的招聘信息,承诺报销往返交通及住宿费用,到地方后才发现接待她的是一位姓陈的女士。察觉不对的杨帆多次询问陈女士,对方才承认,自己与李先生网恋,但又不愿意与李先生线下见面,于是想雇杨帆充当自己与李先生线下见面。

杨帆顿时有些害怕,担心自己被骗,于是果断结束此次工作,紧急返回北京;陈女士之后联系公司要求退款,但公司以其违约为由拒绝了,之后事情不了了之。

据公开报道," 家庭演员 " 还可能成为不法行为的帮凶。此前,一女子恋爱期间花钱雇请 " 假爸爸 ",之后虚构 " 父亲 " 经商账户被冻结需找关系解冻等事由,以此骗取男友父母、姐姐及其朋友等人共计 200 余万元。最终,该女子和 " 假爸爸 " 犯诈骗罪均获刑。

" 这个行业是需要规范的。" 在刘昊看来," 家庭演员 " 说到底是个小众行业,市场需求不算大,甚至都没有专门的类目。行业如果要发展好,需要明确相应标准和规范,特别是涉及未成年人的业务。

来源 法治日报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