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重庆Plus|从流水线到“智”造链:智能工厂里的高效日常

04:19

开栏语:

数字重庆建设如火如荼,数字力量融入城市,重塑治理、惠及民生。上游新闻推出《数字重庆Plus》系列报道,以鲜活的视角,全方位聚焦数字重庆建设,深入挖掘“1361”整体构架下各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展现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政府管理、激发经济活力、改善社会民生,呈现数字重庆的生动图景,助力重庆在数字化浪潮中迈向新高度。

小切口看大变化,数字重庆在身边。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山工业”),这家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正凭借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在智能工厂建设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为重庆推动电驱动技术高速发展赋能。

走进青山工业的智能工厂,一幅充满科技感与高效协作的生产画卷徐徐展开。飞速运转的大数据,如同工厂的“智慧大脑”,精准调度着全厂的运营。

智能小车在物料运输线上灵活穿梭,它们按照预设的路线,高效地将各类零部件运送至指定位置,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机械手臂有序挥动,以高度精准的动作进行产品组装,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DCT自动变速器生产线,通过对产线设备、设备传感器数据的全采集和深度分析,结合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工厂实现了智能化改造的重大突破。改造后,单工位节拍从原本的56秒大幅缩短至37秒,生产效率提升了30.19%,这一显著变化不仅有效降低了制造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异常处理工王庆宇告诉记者,曾经需要很多工人两班倒的检测线上,如今也由AI视觉检测设备“代劳”。它可以自动检测产品是否有瑕疵,工人们只需要处理一些异常情况即可,工作轻松了很多的同时,效率更是大大提升。

青山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精心布局、步步为营的战略变革。近年来,公司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并积极转型布局新能源电驱总成产线。

以变速箱一厂新能源二线电驱生产线为例。这条斥资上亿元打造的数字化车间,如今已成为青山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这里,自动化生产率已近60%,形成了年产30万台新能源电驱总成的强大产能。先进的设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共同构成了这条生产线高效运行的坚实保障。

“通过数字化车间的系统拉动,我们产线的整体OEE指标由85%提升至89%。”副厂长林龙告诉记者。

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青山工业的生产制造能力,更在创新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内部,青山工业建立了一个覆盖研发、制造、经营、营销四大业务领域的数字化运营体系,实现了700多个数据指标的在线管理。

在这个系统界面中,一位名叫小青的特殊“助手”跃然屏上。数字化学科带头人廖政高告诉记者,小青是一名青山工业的实时交付数字人,这是我们布局的一款AI数字人,所有数据输入机器人的大脑。这个机器人将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数字人,是一名面向企业的超级知识助手。

通过数字化手段与供应链伙伴协同创新,青山工业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力共同体,目前已有143家供应商接入这一体系。在这个共同体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协同研发、同步生产,有效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协同能力,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目前,重庆青山拥有核心技术119项,有效专利464项。先后突破5项国外垄断的“卡脖子”技术,具备年产120万台新能源及100万台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能力。其中,DCT自动变速器累计产销近400万台,连续四年在自主品牌行业排名第一。

青山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通过数字化手段,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创新能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上游新闻记者 吴嘉雯 孙磊 邹飞 许丹 侯佳 熊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