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竞争已经是一场华人内战

文|谢泽锋

编辑|杨旭然

作为全球科技领域金字塔顶尖的产业,如今的 " 全球芯片五巨头 " 全都由华人掌管。

随着英特尔新 CEO 走马上任,陈福阳、黄仁勋、陈立武、苏姿丰、魏哲家分别主导博通、英伟达、英特尔、AMD 和台积电五大巨擘。

如果将参考范围再继续放大,包括 IC 设计领域的联发科、韦尔股份,封测翘楚日月光、长电科技、通富微电,代工赛道的中芯国际、 联华电子、华虹,全都是华人面孔。

按照目前的行业历史阐述,集成电路最初是由杰克 · 基尔比和罗伯特 · 诺伊斯发明,两人借此创办了大名鼎鼎的德州仪器、仙童和英特尔。此后整个产业西风东渐,日韩台芯片产业相继崛起,成为世界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参与者。

芯片产业发迹于美国加州圣塔 · 克拉拉谷(硅谷),此后这股火苗开始向东半球蔓延,韩国的京畿道,台湾省的新竹科学园区,日本东京、九州岛,马来西亚槟城州,中国大陆,整个产业一路向东。

芯片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华裔凭借出众的智商、勤奋努力的秉性,以及超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力,在各类科技企业中崭露头角,甚至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力量之一。

全球华人对于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参与度已经远超中国人的想象。无论是相对传统的集成电路行业,还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各种新兴科技领域,基本上都已经变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 " 华人内战 "。

本文是来自《巨潮 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东方力量

3 月 18 日,英特尔管理层开启新一轮大换血,马来西亚华裔资深半导体专家陈立武担任首席执行官。至此,博通、英伟达、英特尔、AMD 和台积电五大行业巨头都进入了华人执掌的时代。

图源:第一财经

因先后错失移动和 AI 红利,昔日的芯片之王英特尔已有日薄西山之势。去年其巨亏 188 亿美元,股价也由历史巅峰期腰斩。陈立武担任 CEO 的消息一经公布,便带动英特尔股价跳升 16%,足见资本市场对这位华裔企业家的重视和期待。

陈立武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家庭,成长学习于新加坡,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期间进修物理专业,后来到美国,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程硕士学位,以及旧金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他曾创办过风投公司华登国际,亲自参与了包括中芯国际、美团、大疆、赛灵思等投资项目,其中不少被投企业都成长为半导体巨头。

2004 年他加入铿腾电子董事会,5 年后出任 CEO,他通过收购关键技术、强化客户关系,将铿腾从传统 EDA 工具商转型为系统级解决方案提供商。经此一役,铿腾电子扭亏为盈,股价更是在其任职的 12 年里飙升 40 多倍,陈立武功成名就。

此后,他持续聚焦半导体、AI 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投资。2022 年,陈立武以 " 半导体复兴顾问 " 身份加入英特尔董事会,协助时任 CEO 帕特 · 基辛格,但后来双方分歧与日俱增。

英特过去四任 CEO 先后错失智能手机芯片、错过先进制程飞跃、放弃 5G 基带芯片、转型代工失败。上一任帕特 · 基辛格未能力挽狂澜,黯然离职。

陈立武有成功的经营经验,又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投资案例储备,不论是在研发还是收购方面都有足够能力。因此,资本对于这位 " 东方救世主 " 颇为期待,也愿意投入真金白银。

英特尔之外,如今称霸全球的 AI 芯片双雄也都由华裔执掌——风头正盛的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出生于台湾台南市,祖籍浙江青田县,70 年代移居美国。

在度过了一段并不太幸福的少年时光后,黄仁勋于 16 岁时考上了俄勒冈州立大学,主修电子工程。此后,他又进入了斯坦福大学深造。

1993 年,黄仁勋在丹尼餐厅与两位挚友克里斯 · 马拉科夫斯基和柯蒂斯 · 普里姆萌生创业梦想。32 年后," 黄教主 " 已成为搅动世界科技风云的大鳄。

巧合的是,AMD 的 CEO 苏姿丰也出生在台南市,还被曝出和黄仁勋是表舅和表外甥女的关系。博士毕业后,她从德州仪器、IBM、飞思卡尔再到 AMD,一路晋升为最炙手可热的硅谷女性企业家。

尤其强悍的是,接手 AMD 时,这家 CPU 领域的 " 千年老二 " 正如流星般坠落,年营收下降近 40%,市场份额惨遭腰斩,股价不足 2 美元。而十年之后," 苏妈 " 带领 AMD 起死回生并修炼成黄仁勋的最强对手——这也是资本对英特尔换帅积极乐观的一个原因。

无独有偶,博通 CEO 陈福阳也出生在马来西亚华人聚集地槟城,早期移民美国。1971 年,天资聪颖的陈福阳前往麻省理工学院(MIT)求学。

加入安华高后,他便启动了超级并购战车,先后以 66 亿美元、370 亿美元收购存储芯片公司 LSI 以及博通。如今," 新博通 " 已经飙升为全球第三大 IC 设计企业。

梳理全球前十大 IC 设计企业,有 8 家企业都与华人有关:英伟达、联发科、迈威、联咏、瑞昱、韦尔等 6 家都由华人创办,AMD、博通由华裔掌舵," 华人内战 " 的格局已经十分明显。

风云际会

你去 Anthropic、OpenAI 或 DeepMind 的走廊里转一圈,会看到很多 AI 研究人员,他们都来自中国。他们非常出色,能做出卓越成果并不令我意外。

刚刚结束的台北国际电脑展上,黄仁勋对中国 AI 人才的崛起丝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他甚至说:" 全球 50% 的 AI 研究人员是中国人,你无法阻止他们。"

作为上游芯片提供者,黄教主此番言论自然有其商业考量,也可能掺杂较多的溢美之词。但事实的情况也是,随着华人和中国企业在 IC 设计、芯片代工和封测领域的积累,专业人才优势已逐渐向 AI 产业蔓延。 

目前技术含量较低的封测行业几乎已经全部由大陆和台湾企业把持,TOP10 中有 4 家中国大陆公司——包括长电、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智路封测,市占率提升到 28.5%,远超美国仅存的独苗安靠。加上台湾的日月光、力成、京元电子、南茂科技,共有八家企业来自中国。

在技术门槛最高的制造领域,台积电独占鳌头。但中芯国际、华虹也在奋力追赶,合肥晶合更是上升到世界第九。加上台湾联电、世界先进、力积电,中国企业正在抢占韩国三星、美国格罗方德的市场份额。

某种程度上来讲,AI 是芯片技术量变到质变的产物,正是芯片领域的积累让华人群体在 AI 行业大展身手。

2 月 18 日,埃隆 · 马斯克带着他的 " 地表最强 AI"Grok 3 亮相。发布会直播现场,他特意将 C 位留给了两位华人科学家——吉米 · 巴(Jimmy Ba)和吴宇怀。马斯克则化身 " 点头机器 ",表示 " 自己什么都没干 "。

翻看 x.AI 公司的创始团队,其中三分之一是土生土长的华人科学家。吴宇怀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张国栋和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峰是浙大同学,杨格是出生于湖南的数学天才,曾在哈佛大学攻读本科和硕士学位,戴子航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

就连撬开 AGI 大门的 OpenAI,其团队中也有不少华人的身影。GPT-4o 团队中就有六位华人,本科均毕业于清北、上海交大和中科大等国内顶尖高校。

ChatGPT 研发团队中就有 9 名华人,占据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以上,他们推动了文生视频大模型 Sora 等颠覆性产品的问世。

美国硅谷联合投资公司发布的《2024 硅谷指数》中,指出在硅谷从事技术类职业的人中,中国大陆出生的人才占比已经有 16%。

此外还有斯坦福大学 AI 实验室主任、DeepLearning.AI 创始人吴恩达,"AI 教母 " 李飞飞,Lepton AI 创始人贾扬清、哥大常务副校长、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等等,一连串名字非常直观地展示出华人在全球科技产业中的卓然地位。

产业迁徙

世界集成电路发展史,本身就是一幅 " 由西向东 " 的迁徙图景。

最初从美国发轫,先后经历了日本、韩国的崛起,中国台湾仰仗代工的后来居上,如今中国大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期间,企业相互争斗厮杀,合纵连横、成王败寇的商业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战大片。

1958 年 -1959 年,杰克 · 基尔比‌和罗伯特 · 诺伊斯制造出世界上首块芯片原型,并解决了量产难题。自此,奠定了德州仪器(TI)和仙童在世界半导体领域鼻祖地位。十年后," 仙童八叛逆 " 分崩离析,诺伊斯、摩尔带着葛罗夫脱离仙童公司自立门户,创办了后来享誉全球的英特尔。

仙童 " 八叛逆 "

到 60 年代,日本电气(NEC)、日立先后通过美国企业的技术授权,获得了关键的芯片技术,这奠定了日本芯片产业大发展的根基。到 1970 年,NEC 把技术开放给富士通、东芝、三菱,最终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

1988 年全球芯片行业的销售份额中,日本企业独占一半以上,TOP10 企业中六家来自日本。

彼时,日本芯片企业如日中天,安迪 · 格鲁夫领导的英特尔甚至开了一个会,大家半开玩笑地讨论了好几次——英特尔该如何体面地破产。一位经理笑称:" 也许明天早上你就会在报纸上看到,日本人一掷千金,买下了濒临倒闭的英特尔。"

但日本企业的辉煌没有持续多久。和日本经济整体情况类似,美国通过各种非市场政策强势施压,并胁迫其签订《美日半导体协议》。同时,美国企业扶持韩国三星,试图以 " 养狼 " 遏制日本,最终,日本半导体企业份额急速萎缩,如今已不到 10%。

日本企业风光无限的同时,韩国三星开始默默发育。1983 年 2 月,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喆宣布正式进军半导体产业,韩国政府更是举全国之力攻克技术难关,提供研发费用。

经过近十年的鏖战,三星于 1992 年超越日本 NEC,晋升为世界第一大 DRAM 存储制造商,并在其后 33 年连续蝉联世界第一。如今,三星 +SK 海力士在存储赛道几乎可以说是占据垄断地位,两者合计瓜分了一半以上的市场蛋糕。可以说,全球存储都要看韩国的脸色。

东南亚半导体产业则以马来西亚最为亮眼,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工程师红利及更低的制造成本,马来西亚在世界半导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早在 50 多年前,英特尔就在槟城开设子公司,如今,马来西亚是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出口国,占到全球芯片贸易总额的 7%,封测则达 13%。如今大国博弈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马来西亚芯片大厂中枢跳板的作用日益显著。

2022 年的马来西亚 GDP 中,有四分之一源自半导体产业。半导体出口已经占据马来西亚电子产品出口的 62%。

随着 AI 兴起,云端服务器、边缘计算、碳化硅带动先进封装需求,马来西亚又迎来一波 " 吸金潮 "。英特尔、德州仪器、博世、英飞凌都开始启动在当期的新一轮投资。马来西亚借此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预计未来 5-10 年拨款 53 亿美元,培养 6 万名本地半导体工程师,将自己塑造为世界半导体中心。

在这种人才激励的战略推动下,马来西亚华人在全球科技界的影响力也将再度抬升——当然这也是全球芯片华人内战的其中一部分。

写在最后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全球 AI 领域中的中国面孔会越来越多。

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产业迁移、技术转移以及华人群体的文化、智力特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正是华人文化圈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强大的攻坚能力决定了全球芯片产业能够发展到怎样的规模。

黄仁勋、苏姿丰、陈福阳、周以真、李飞飞都是美籍华人,其中一些在祖辈就已经离开中国大陆,这意味着其中的立场问题却始终存在。尽管全球华人的体貌特征区别仍然不大,但终究都代表着各自所在国家、所在企业的利益。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飞飞,她从刷盘子到进入普林斯顿,再到 "AI 教母 " 的经历,已经被包装成典型的 " 美国梦 ",成了美国招揽全球尤其是华人科技精英的霓虹灯。

当国家利益产生冲突、企业利益出现矛盾之时,每个不同企业的华人科技领袖,都会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这场科技领域的 " 华人内战 ",恐怕还将继续深入下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