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能否走出最艰难时刻?

在过去一个月里,小米汽车处于舆论旋涡的中心,从股价、市值到口碑都受到冲击,小米汽车负面舆情汹涌
文|李佳屹 李皙寅
编辑 | 李皙寅
雷军在其个人社交平台发文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5 月 22 日,小米战略新品发布会发布多款新品,其中,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旗舰处理器 " 玄戒 O1" 和小米首款 SUV" 小米 YU7" 备受关注。

(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直播截图)
" 为先进的时代精英打造先进 SUV" 是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新品发布会上对 YU7 的定位。YU7 预计 7 月正式上市,对于大家关注的价格,雷军表示小米战略新品发布会是预发布会,不会公布正式价格,也不会开启小定,发布会时只称 "19.9 万元不可能,对标 Model Y 的配置,卖到三十几万元差不多。"
过去一个月,对小米汽车而言无疑是多事之秋:从 SU7 爆燃事故、虚假宣传争议,到销量波动、市值缩水,小米这家新晋造车势力正经历上市以来最大危机。
从销量来看,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交付逾 2.8 万辆,相较于 3 月的 2.9 万辆,环比下降 3.4%。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从数量来看,不算差,从环比数据来看,中断了此前小米汽车一路上扬的销量表现。
作为一个近年来最被关注的跨界造车品牌,并坐拥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的公司,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更高,当不达预期的时候,失望也越大。
事故与功能争议引爆舆情
2025 年 4 月,小米高端车型 SU7 Ultra 陷入 " 虚假宣传 " 的风波,引发大量争议。超过 300 名准车主组成维权群,联合发起无损退车诉求,要求小米汽车取消选装费用并全额退还定金。
此次风波的起因是车主对小米汽车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进行烟雾测试时,发现实际与小米汽车官方宣传的 " 双风道高效导流 " 功能不符,所谓的两个风道并不贯穿,也无法实现高效导流,从而引发争议。
在 5 月 7 日《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中,小米汽车谈及双风道被质疑虚假宣传的问题,表示此前的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做了公开致歉。在此次声明中,小米汽车官方显著修改了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功能的描述,从 2 月答网友问的 " 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 变成了 " 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
无独有偶,此次致歉还涉及小米汽车更新的动力输出限制问题。近日,小米 SU7 Ultra 汽车更新了 1.7.0 车机版本,更新中对车辆的动力输出进行了限制。原本宣传的 1548 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在特定的赛道上达到官方建议的圈速,才能解锁全部动力。
部分车主认为,小米汽车此举未征询消费者的意见,擅自为车主做决定,涉嫌侵犯消费者的选择。对此,小米汽车也在声明中回应称,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障驾驶安全,但没有充分征询消费者意见,没有做好相关功能的沟通说明,有欠妥的地方。同时,小米汽车暂停了 " 排位模式 " 的推送。
稍早以前的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高速上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猛烈碰撞后爆燃,造成车内 3 人死亡,此事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起事故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巨大冲击,围绕事故中,碰撞发生后车门能否正常开启,消费者买车时是否清楚智驾水平的能力边界等问题引发了舆论热议。
4 月 1 日和 4 月 2 日,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两天大跌,日跌幅分别为 5.49% 和 4.19%,市值两日跌超 1200 亿港元。
上述事故尚未有官方的调查结论公布。
近期,相关主管部门已经通过内部会议和更新标准的方式,明确要求所有车企必须保证汽车门把手的可靠性和便捷性,不得影响救援;并重申,要求车企必须客观描述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若因虚假和夸大宣传造成问题,依法追究责任。
销量震荡与市场信心考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表示:" 近三周,小米 SU7 Ultra 受锁动力、碳纤维机盖、二手车保值率下降(导致租赁、黄牛订单减少)、网上退单等传闻影响,销量下降到 400 多辆 / 周左右。"
上险量数据显示,小米 SU7 销量在车祸后开始出现波动,3 月 31 日至 4 月 6 日,小米汽车销量为 5100 辆,排名下降 3 位至 21 名,创下近两月小米汽车最低周销量。此前过去两个月里,小米汽车周销量从未低于 6000 辆,最高时曾达到 7800 辆。小米汽车在 4 月的销量也有所下滑。4 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 2.8 万辆,较 3 月的超 2.9 万辆交付量环比下降 3.4%。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5 年第 16 至 19 周(4 月 21 日至 5 月 11 日),小米汽车周销量连续三周呈现环比下降趋势,从 7200 辆逐步下滑至 5200 辆。2025 年第 17 周(4 月 21 日至 4 月 27 日),小米汽车终端周销量为 7000 辆,环比下降 2.8%。2025 年第 18 周(4 月 28 日至 5 月 4 日),小米汽车终端周销量为 5700 辆,环比下降 18.8%。2025 年第 19 周(5 月 5 日至 5 月 11 日), 小米周销量为 5200 辆,环比下降 9%。
从绝对值来看,小米汽车的销量尚可。只是从相对值来看,中断了此前持续上涨的势头。

(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直播截图)
小米汽车今年前 4 个月累计销量突破 10 万辆,全年 35 万辆目标完成率约 30.2%,SU7 Ultra 上市 3 天锁单超 1 万辆,成为高端跑车市场爆品。小米的第二款车型 YU7,预计将于今年 6 月或 7 月上市。
正因如此,资本市场对小米集团仍有期待。西南证券认为,YU7 2025 年上市,有望打造 SUV 爆品。同时,高盛也发布研报,预计 2025/26 年 SU7 ( 含 SU7 Ultra ) 交付量约为 32 万 /33.5 万辆,YU7 约为 8.5 万 /36 万辆,将小米集团 - W ( 01810 ) 目标价上调至 62 港元,评级 " 买入 "。
编者评:背负该背负的,抛弃该抛弃的
在一系列舆情事件中,小米汽车通过微博等渠道有所回应,但也不达预期,至少不达事故前,小米在公众舆论上发布内容的频率、频次和质量,和大家对其的期待——一家乐于并善于沟通用户的企业。
也有不少媒体同行反馈,难以触达小米汽车,公关团队不回应、不接听、不理睬问询,沟通颇为低效。一位同行感慨,直至今日依然只能与公关代理公司沟通,此前事故发生后,连代理公司也不再做任何沟通回复。这种操作,你不能说他有什么错,但着实会让人有一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受。相信,这应该不是小米和汽车业务的初衷。

(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 图源 / 小米汽车)
世界上有两种失望,一种是许诺者食言,一种是受诺者期望过高。
小米汽车很特别,它进入市场的节点并不算好,当时竞争极度焦灼,资本对造车的热度已过,业内本以为群雄逐鹿逐渐进入尾声。
但伴随其首款车型推出后,直接成为爆品。这得益于小米集团层面长期在供应链精益管理上的优势和能力,源于长期做面向消费者产品所拥有的敏锐嗅觉,更离不开此前不断积累的良好品牌美誉度。
汽车很特别,不在于贵,而在于 " 容错率 "。当一辆车能上路,它要对车主、乘客负责,更要对每一个路上的驾驶人负责,这就使得它不能出错,出错的代价极高。
也正因如此,汽车行业讲求的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头部车企需要更强的示范效应,为自己,更为行业。
如今,当小米汽车推出新品,让智能化、新能源的产品,受益于更广阔的消费者。加上创始人和品牌的话题度高,让智能电动车不断出圈。这就让这家新公司,背负着大于它体量的责任。
正如那句西谚,撒旦的归撒旦,凯撒的归凯撒。在《财经汽车》看来,小米汽车或许应该做些选择,有些选择更坚持,有些选择去放弃。
坚持什么?坚持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坚持此前孵化出一系列米链公司,诞生一水科创小巨头的初心;坚持投入研发,做自己相信的技术,等待东风来临。
放弃什么?不要有偶像包袱,不要只以速度优先,不要阻塞言路。
在此之上,争取不要给受诺者以过高的预期,以便使得公司和行业陷入风险。毕竟,这是家自带流量的企业,那么其要承接合理教育消费者的责任。
未来关键是如何恢复信任。

责编 | 张生婷
题图 | IC 题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