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券商后,华熙生物再发文呼吁同业加入,业内:玻尿酸和胶原蛋白孰优孰劣需要更多证据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文若楠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深夜发文 " 炮轰 " 多家券商的 4 天后,5 月 21 日晚,A 股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688363.SH)又在官微推送了第二篇原创文章——《眼前之巅与群山之险——答媒体及各界朋友》,回应了当前市场较为关心的问题。

在回答发文时间点是否与公司的经营调整有关的问题时,华熙生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承认 " 当下的华熙生物并不是顺风顺水的时候 "。

5 月 17 日深夜,华熙生物在官微发布《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一文,明确对市场上流行的 " 玻尿酸过时 " 的观点予以点名驳斥,而且把矛头指向了 " 胶原蛋白 "。

对于发文目的,华熙生物在 5 月 21 日发布的文章中提到,本次行动的目的不在于一城一地的争夺,而是防止少数资本与消费市场超级势力的结合、防止少数学术权力与市场准入资源的结合、防止少数人操控信息的基本生态。华熙生物更在文末呼吁更多主体加入。

就此次发文事件,业内看法不一。不止一位与胶原蛋白或医美护肤产业相关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财经,玻尿酸和胶原蛋白各有优势。

" 胶原蛋白在国内尚处于发展早期,与玻尿酸处于不同的阶段,诸多问题的定论或许需要更多时间、更多研究来做进一步的判断。" 一位专注医美护肤行业研究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财经。

孰优孰劣,如何下定论?

回顾这次发文事件,华熙生物同时对 9 家机构出具的 10 份研报中 " 胶原蛋白优于玻尿酸 " 部分结论等予以驳斥,将其定义为 " 误导性结论 ",认为上述研报缺乏任何公开数据或国内外科研论文结论支持。

华熙生物在 5 月 20 日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透露,公司在上周就已向证监会反映研报事情,并明确提到包括华福证券、德邦证券、西部证券等已删除其在 WIND 上发布的 " 被点名 " 研报。

以 WIND 平台为例,5 月 22 日上午,时代财经在 WIND 上检索了华熙生物所列示的全部研报,仅有来自信达证券的两份研报能被检索到。

" 华熙生物与券商机构保持着交流。但是,关于相关研究报告的具体修订态度,需要直接询问券商机构本身,华熙生物无法代为回应。目前,我们还需要等待专业部门和监管机构来判断,这些券商研报是基于自身独立分析,还是全面引用了研报涉及的相关公司招股说明书的内容。如果该招股说明书存在重大的信息披露问题,则应由相关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出面解决。" 华熙生物方面告诉时代财经。

时代财经注意到,上述券商机构所出具的研报未提及其结论的文献来源或任何参考来源。对此,有不愿具名的券商机构人士告诉时代财经,研报内容系来自分析师等撰写人员的判断。比如有研报提到," 本报告所表述的所有观点准确反映了分析师本人的研究观点,本报告是基于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编制。"

不过,研报文末均写明了 " 免责申明 ",如有研报提示 " 其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而且明确提到 " 报告仅提供给上述特定客户,并不面向公众发布 "。

此次事件中,更为关键的是胶原蛋白和玻尿酸的效果之争,华熙生物驳斥券商研报正是基于其出具了胶原蛋白在某些方面优于玻尿酸的结论。

时代财经梳理发现," 被点名 " 的研报提到,胶原蛋白在皮肤修护、抗衰、塑形支撑上均优于玻尿酸。其中,华泰证券研报还提到了玻尿酸的潜在风险,表示 " 相较于玻尿酸有潜在交联剂残留‘馒化脸’的风险,重组胶原蛋白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

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中,华熙生物提到," 就像我们不能比较肝脏与肾脏孰强孰弱一样,在很多场景下,我们也无法比较透明质酸(HA)与胶原蛋白孰强孰弱 "。不过其同时表示," 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存在上述的 " 共生与共损 " 关系,目前在改善外基质与干预生命衰老方面,我们只能说透明质酸的相关证据支撑等级更高,而主流学术界更多把重组胶原蛋白理解为多肽物质的一种。"

玻尿酸和胶原蛋白是否有优劣之分,在当下或许难下定论。无论是玻尿酸优还是胶原蛋白优,显然都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而这些证据的出具并不应该只有华熙生物一方。如何对比,需要提供怎样的证据,才更科学,是这一场论战的核心。

重组胶原蛋白还能火多久?

作为此次事件的另一方,胶原蛋白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与日俱增。

2022 年左右,胶原蛋白在国内起风,多家相关公司开始冲刺 IPO。2022 年、2023 年,巨子生物(02367.HK)、锦波生物(832982.BJ)则分别摘得 " 港股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 和 " 北交所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

这两家公司的上市,无疑推动了胶原蛋白行业迈入新发展阶段。在业内的论调里,胶原蛋白,尤其是重组胶原蛋白被誉为医美护肤行业的新势力分子。

两年时间里,重组胶原蛋白飞速发展,无论是企业的经营业绩还是股票市值,均被快速推高。

2025 年,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严建亚夫妇身家约 315 亿元,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 827 位,同比上升 361 名。锦波生物创始人杨霞以约 115 亿元身家排名第 2295 位,同比上升 455 名,2024 年其才首次登榜,并坐上山西女首富的宝座。

反观玻尿酸玩家们,继 2024 年下滑超 500 名后,2025 年,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和爱美客(300896.SZ)创始人简军的排名仍在下滑。其中,赵燕下滑 298 名,排名第 1198 位,财富值为 225 亿元;简军则为 220 亿元,排名第 1251 位,下滑 351 名。

市值方面,华熙生物的股价曾一度突破 300 元 / 股,市值超过 1500 亿元,而今其市值已经跌至 250 亿元左右;爱美客亦从超千亿市值掉落,如今为 500 亿元级别。而重组胶原蛋白的两家企业,巨子生物在港交所跑出超 800 亿港元市值,锦波生物在北交所亦有 450 亿元左右市值。

实际上,在胶原蛋白领域,华熙生物亦早有布局。2022 年,华熙生物以 2.33 亿元收购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 " 益而康生物 ")51%的股权,不过在胶原蛋白风潮大起的这几年,益而康并未有优越的财务表现。

财报数据显示,2022-2024 年,益而康分别录得净利润 436.83 万元、1117.60 万元、-564.00 万元。

对此,华熙生物解释道,系与业务细分品类有关," 益而康主要产品为骨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射产品,并非涂抹类护肤品 "。

除了对外并购,年报显示,目前华熙生物亦布局了重组 III 型胶原蛋白研究以及其他重组胶原蛋白产品。

对于布局胶原蛋白以及胶原蛋白未来的看法,华熙生物不止一次表示," 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的互动,构成了细胞外基质 ECM 功能的核心,公司只有细胞外基质 ECM 的战略,布局相关领域,但不需要单独的胶原蛋白策略。"

争议之下,胶原蛋白还能火多久的问题再次被摆到台面上来。时代财经关注到,继 2024 年取得高速增长后,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均出现了增速放缓。

寻找新的增长点,是无法绕开的命题。在胶原蛋白的应用层面上,不同企业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医疗器械产品、功能性护肤品、原料三大类。

为了获取更大的盈利,各家在主业之外探索其他领域的应用。比如巨子生物的营收支柱是功能性护肤品,现也在探索三类医疗器械注射产品。锦波生物则与其相反,在持续从首个重组胶原蛋白三类医疗器械注射产品 " 薇旖美 " 赚取丰厚利润后,其同时也在加大原料和功能性护肤品的投入。

在扩充产品线之外,出海亦是重要战略选择。不过,从节奏和阶段来看,目前相关企业仍在进行早期布局,后续能打开多少市场,尚无法确定。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在海外,重组胶原蛋白并不是一个被热捧的成分。一方面,海外更关注天然的动物源胶原蛋白;另一方面,海外有其他再生材料满足消费者对医美护肤的需求,比如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聚乙烯醇(PVA)、羟基磷灰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