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停火“无限期”?克什米尔硝烟未散,和平承诺还能撑多久?
文︱陆弃
在印控克什米尔刚刚经历多轮交火与报复性袭击后,印度军方18日突然宣布,与巴基斯坦达成的停火“没有终止日期”,并称将“继续暂停敌对行动”。这则看似缓和的表态,背后却藏着印巴复杂博弈的真实面孔,在烈火硝烟尚未完全熄灭的克什米尔,和平承诺是否只是另一场舆论操作与战略暂缓?
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军方在18日主动释放消息,强调目前没有安排两国军事行动总监(DGMO)会谈,并指5月12日商定的停火协议“未设终止时间”。这等于默认,未来一段时间不会重启主动军事行动。相比此前印度方面多次强调“保留反击权”,这次立场的确有了语调变化,然而,从近期印巴边境形势和交火频次来看,这份所谓“谅解”,更像是火药桶旁的一块湿毛巾,时效短暂、风险仍在。
本轮紧张局势起于4月22日克什米尔地区的致命袭击事件。印度第一时间将责任推向巴基斯坦,声称后者策动武装渗透行动,而巴方坚决否认。然而,情绪已被点燃。5月7日凌晨,印度军方对巴控制区内目标发动代号“朱砂行动”的打击,随后巴方于5月10日发起“铜墙铁壁”还击行动,以导弹反制,交火再度升级。如此往复循环,几乎将克什米尔再次推向“热战”边缘。
令人诧异的是,就在冲突烈度刚刚攀升之际,5月10日当天,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与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先后宣布,双方同意立即停火,并在12日通过DGMO渠道进行了对话,协商确定停火机制。紧随其后的15日,双方在军方通话中又将停火延长至18日,直到今日印方表态“无限期暂停敌对行动”。一连串“迅速止战”的步骤,固然表现出一定政治克制,但也折射出双方内部并无形成持续战争意图的战略共识,这是一种“可控对抗”后的战术降温。
印巴之间的“停火”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长期缺乏执行力与信任基础。回顾2003年双方签署的实控线停火协议,二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上百起交火事件发生。近年来,即便是2021年2月重申停火谅解后,至2023年初依旧累计出现数十起违约记录。此次最新“无限期停火”声明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内容,因为它缺乏联合声明、缺乏监督机制、缺乏惩戒程序,更缺乏对克什米尔当地暴力事件的风险缓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