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贾玲们,还能被消耗多久

娱鉴中女系列观察第 3 期

作者丨夏天

监制丨艾略

中女喜剧演员离转型成功,好像总是差一口气。

在前不久的华表奖颁奖典礼上,马丽惜败惠英红,遗憾错过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巧合的是,两人在马丽的新电影《水饺皇后》中有着大量对手戏。

《水饺皇后》改编自臧健和的真实创业经历,讲述了一位内地的单亲妈妈,来到香港后从街头卖水饺的小摊贩,逆袭为品牌创始人的故事。作为马丽首部担当非喜剧女主转型作品,外界期待颇高。电影虽然不负众望,拿下了五一档期冠军,但票房未爆,豆瓣评分不到 7 分,颇有铩羽而归的感觉。

同样是喜剧演员出身的贾玲,自导自演的《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作为主演的自己却在主流奖项上屡屡碰壁。

《你好,李焕英》提名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百花奖最佳编剧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华表奖优秀女演员等多个奖项,结果贾玲个人奖项全部陪跑,仅电影获得了百花奖和华表奖的最佳影片。《热辣滚烫》也是同样的境遇,提名了百花奖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华鼎奖最佳女主角,最后全部陪跑。

喜剧电影帮助她们打开了观众市场,也将她们困在了行业主流认可之外。

票房号召力,与演技有关,却不由演技决定。

最典型的是此前流量时代的粉丝电影,流量明星的号召力就是票房保证,为此很多制片方甚至专门拉老戏骨给毫无演技的流量小生作配,以弥补整部电影演技配置不足的问题。

当某个艺人的流量效应太强时,观众往往会放大演技对票房的影响;当然也可能因为流量低估演技对票房的影响,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在过去的那一批流量明星身上,喜剧演员倒是有可能。

以谐星身份打出名气的马丽、贾玲在观众中有着很高的国民度。一是因为喜剧本身很讨巧,很难有观众会不喜欢一个经常在屏幕上逗得自己哈哈大笑的艺人,即便他心里可能会想,我可千万不要被开这样的玩笑。

二是因为马丽、贾玲在各大综艺及晚会上刷脸。综艺节目中通常都会配置一到两个搞笑担当,负责活跃气氛。她们时不时通过 "扮丑 "" 自贬 "等方式逗笑同场的嘉宾和观众,而愿意放下身段做这些的女艺人不多,放下身段后还能把这些做好的女艺人就更少了。这也是为何综艺女搞笑担当的查重率如此之高。

马丽和贾玲在综艺和晚会上积累的观众缘,也延续到了她们的电影作品。转型拍电影后,马丽和贾玲首选的是和舒适区更为接近的喜剧电影。马丽与沈腾组成国民喜爱度极高的 " 沈马组合 ",合作了《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抓娃娃》等多部喜剧片。她拿下百花影后的《第二十条》李茂娟,也是一个具有喜感的角色。

喜剧电影,是当下电影市场上最叫座的类型电影。近年来,去电影院看一部喜剧片,获得片刻精神上的抽离,成为很多电影观众的放松方式。而且大部分喜剧片观影门槛不高,笑点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是家庭观影的首选。

多种因素影响下,喜剧片成了市场刚需,撑起了主流票房,在大众市场的影响力颇高。但也因为其中有太多电影之外的因素,让喜剧演员在主流行业认可的道路上相对会更加崎岖。

或许有人会问,葛优等老一辈喜剧演员,也出身喜剧,但行业主流对他们的认可度也挺高的。

究其原因,一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开始在内地发迹,诞生了一批摇滚、民谣、戏剧等细分领域的流行文化领袖。这些文化领袖,某种意义上各自承担着某一分支启蒙的角色。而葛优等一批喜剧演员,启蒙的正是喜剧这个分支,也顺理成章掌握了头部话语权,定义着奖项上的喜剧主流。

原因之二是喜剧类男性角色比喜剧类女性角色更加丰富。《唐探》系列里憨傻的唐仁、《非诚勿扰》中精致幽默的秦奋。相比喜剧女演员,喜剧男演员有更大的可能凭借喜剧获得行业主流的认可,他们有更多可能接触到立体、饱满的男性喜剧角色。

喜剧类女性角色的单一,让大部分喜剧女演员获得主流认可只能以 "去喜剧化" 的方式来完成。

《武林外传》中闫妮扮演的佟掌柜,最出圈的场面,是她在自己的房间里涂抹上夸张腮红,然后开始诉苦 " 如果我 ……",剧中姚晨扮演的郭芙蓉也时常需要在表演中强化 " 大嘴 " 的形象。她们在观众心中的形象转变,主要发生在《都挺好》《少年派》等都市剧中的非喜剧类角色之后。

如果喜剧女演员想要凭借喜剧角色完成向演技派的转型,或许可以像贾玲一样,自己投资制作一部剧,创作出更丰富的喜剧女性角色,给中女喜剧演员更多展示演技的空间,说不定还可能因此获奖。虽然《你好,李焕英》的主演贾玲陪跑了金鸡奖、华表奖的多个个人奖项,但另一主演张小斐凭借《你好,李焕英》拿到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贾玲本人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飙升,个人商业价值广受大牌青睐。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转型路径的可行性。

只是自己制作投资的不确定性太大,门槛也高,大部分喜剧女演员更倾向于通过 " 去喜剧化 " 转型,而且 " 去喜剧化 " 也能帮自己打开更大的空间,拓宽戏路。

喜剧创作高度依赖演员个人风格,长时间的模板化输出,容易导致 "角色绑定演员" 的恶性循环。沈腾凭借《夏洛特烦恼》中的 " 腾式演技 " 在电影圈杀出重围后,接连拍摄了《西红柿首富》《飞驰人生》等多部喜剧片," 含腾量 " 成为票房保障,却也使其陷入观众见其必笑的表演困境。

或许是觉察到了这一困境,沈腾接下来参演的电影虽然多少还是带着喜剧色彩,但作品类型明显更加丰富,《独行月球》是科幻喜剧电影、《满江红》是悬疑喜剧电影,迈出这一步后,关于他演技的质疑明显少了。

想要转型的高票房号召力中女喜剧演员则大可放心迈出舒适圈,毕竟很多优秀的喜剧演员在喜剧之外的表现也同样出色。

葛优在《霸王别姬》中饰演的袁四爷,戏份虽不多,颓废傲慢的姿态却令人印象深刻。其在《活着》中扮演的福贵一角,更是将一个时代的悲剧展示得淋漓尽致,他也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戛纳影帝。

小品演员出身的范伟转战大银幕后,凭借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斩获第 53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主演网剧后,又凭借《漫长的季节》拿下第 32 届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实现了 " 小品演员 " 向演技派的彻底转型。

他们贴着喜剧标签,又不只有喜剧标签。他们在喜剧之外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女喜剧演员有机会沿着类似的路径成功转型。不过从喜剧转向影视其它类型的过程难免会经历一些阵痛。虽然都是表演,喜剧的表演方式和一般影视作品的表演方式也存在区别,相对更含蓄内敛,表演方式的调整时间因人而异。

在喜剧类女性角色人设单一的情况下,放下喜剧标签,去拥抱不同的风格题材的角色,不失为一个选择。

怀抱着希望奔向喜剧之外的中女喜剧演员,出去后或许会发现,喜剧外的境遇也并没有比喜剧内好多少。

整个影视市场,中年男演员可挑选的角色要比中年女演员可挑选的角色更为丰富和多样,不论是否是喜剧。大部分电影都是从男性角色的视角展开,或是英雄,或是落魄者,或是普通人,他们关心的是正义、勇气、个人奋斗;而大部分女性角色则在家庭主妇、工作狂、白月光之间游走,充当男性角色的某种挂件和心理寄托。不难理解,毕竟掌握着话语权的大部分编剧和导演都是男性。

近年来,虽然有不少像《出走的决心》《你好,李焕英》《好东西》这样从女性视角展开的影视作品涌现。但是女性主义电影目前只是市场上的少量存在,并不足以改变中年女演员可选角色不如中年男演员丰富的现实。

文艺作品是社会现实在艺术上反映。在无法改变中年女性困于家庭,无暇顾及精神探索的现状下,零星的几部女性主义电影只是一针温柔的安慰剂,很难发展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市场。这并非是说女性编剧和导演拍不出好的女性作品,而是当女性主义的影视作品离大部分女性的生活太遥远,难以引起共情时,电影票房很难有保障。没有票房保障,女性主义电影就很难在商业市场发展壮大,女演员能挑选的角色范围,也会更狭窄。

中女喜剧演员跳出喜剧后,能够尝试的角色确实比喜剧类女性角色更丰富了,但竞争也会更大。在没有主流奖项为演技加持证明的情况下,制作方使用中女喜剧演员更多出自于其自带的票房号召力。

马丽此次的转型新作《水饺皇后》能够在五一取得票房冠军的成绩,很大程度归功于马丽的观众缘。电影本身的吃苦叙事、廉价煽情,颇受非议,剧情整体的展开方式也与当下观众的审美存在一定脱节,而且很多观众还没从马丽的喜剧氛围中走出来,随时都在等待着笑点出现。

喜剧标签成为桎梏,"人抬作品" 又在加速观众缘消耗,即便是对于能扛票房的中女喜剧演员而言,转型也并不容易。很多中女演员遇不到合适的剧本,就干脆选择不拍戏。可长时间不在观众面前露面,后期很可能就淡出银幕,或者干脆转向综艺或者电视剧,连国际影后章子怡近些年上综艺的频率都高于拍电影。

扛票房中女喜剧演员的转型困境是所有中女演员共同的转型困境,而这本质上是性别困境在演艺圈的一个折射。在根本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中女喜剧演员能做的,只能演好手里的每一个角色,然后等待一个天时地利。

娱鉴中女观察系列

中年女演员,好起来了

" 熹贵妃 " 孙俪,这次 " 杀 " 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