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慈欣:《三体》之后,我一直耐心等待灵感的降临丨大道⑭
日前,在雁门关外的文化热土山西大同,见证了中国文学界两位标志性人物——茅奖得主、《尘埃落定》作者阿来与“华语科幻第一人”、《三体》作者刘慈欣的重逢。
在由番茄小说主办、阿来书房承办的“番茄十二日谈”暨“番茄小说全民阅读月大同站”主题活动上,刘慈欣与阿来、科幻新浪潮代表型作家陈楸帆等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学次元的深度对话。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在现场全程聆听并在作家们对谈之后,专访到刘慈欣。
自《三体》问世至今多年,刘慈欣接受过不计其数的采访,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也多次参与。不管是前些年作为圈内实力派科幻作家,还是后来出圈成为华语科幻扛鼎者,他的态度始终如一:诚恳对待,沉稳平和,回答问题会不时停下来陷入思考和斟酌之中。他的回答总是思路新奇又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给人启发。在他身上,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有一个很妙的融合,彰显出闪闪发光的强大内核。
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刘慈欣(2025年4月)
人物小档案
刘慈欣
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被公认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式人物”,业界赞誉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至世界高度”。2025年2月,在山西省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刘慈欣连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抱有希望”
封面新闻:您在分享当中经常会提到像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等概念。看得出来,你对哲学有很大兴趣。你如何看待哲学与科幻的关系?
刘慈欣:其实我以前说过,与科学相比,在知识结构上,哲学更像科幻小说,或者说距离科幻更近一些。因为在科学的世界观中,世界图像只有一个。但是哲学不一样,一个哲学家就有一个世界图像,而且这些世界图像是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假如有一个外部宇宙的观察家来跟这些哲学家对话,简直很难相信他们谈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宇宙。这一点和科幻小说十分相像。还有哲学上的“不可知论”真的很像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