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奏响“和谐曲” 边疆共“融”谱新篇

尹馨

乘政策东风,乡村振兴画卷美;享“后扶”红利,移民群众共富裕。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聚焦产业项目发展、移民新村建设、就业创业培训三大任务,全力助推大中型水库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村全面振兴。

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以下简称“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创新实践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累计下达后期扶持资金129.76亿元,实施项目2345个,完成移民劳动力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3.92万人次。

在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绩效评价中,云南连续8年被财政部、水利部评为“优”等次。一个个由各族群众互嵌互融的乡村振兴样板,在云岭大地书写着和谐共融的新篇章。

澜沧县石人梁子安置点。云南省搬迁安置办供图

“安居”更“安心”

乡间小道干净整洁,彝族民居错落有致,一栋栋黛瓦白墙的渔家庭院点缀在江边……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扎渡镇南现村三等新寨,说起移民搬迁后的新变化,村民们幸福感满满。

“十四五”以来,糯扎渡镇全力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全组93户389名移民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餐饮、住宿、垂钓、游船……新兴的旅游服务形式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了三等新寨“移、渔、彝”特色品牌的打造。

安居是乐业之基,是共同富裕之要。围绕云南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在全国首创“主导产业突出、住房安全宜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人居环境优美、自治管理到位”的6项建设目标32项具体建设内容,打造云南省“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品牌。后续项目落地见效,一大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移民美丽家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点。云南省搬迁安置办供图

昭通市巧家县蒙姑镇文笔社区是2021年3月依托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组建的新社区。乘着蒙姑镇试点建设“智慧社区”的东风,社区构建起“15分钟生活服务圈”,实现“一网防范、重点管控、在线监管”智慧化服务。文笔社区党委书记皮明飞介绍,社区以“党建 ”工作模式,持续优化基层网格管理。社区居民纷纷点赞:“社区真‘智慧’,生活真放心。”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搬迁安置办组织开展省级示范项目236个、补助资金37.68亿元,整合其他资金92.87亿元,先后实施“美丽家园·移民新村”项目831个,建成曲靖市麒麟区小碌碑村、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紫丘村、玉溪市元江县曼来村等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明村。83个移民村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9个获得“国家级文明村”称号,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逐渐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普洱市景谷县益智集镇整体迁建新貌。云南省搬迁安置办供图

“宜业”也“乐业”

“去年大概榨了300斤油,一半留着吃,一半拿去卖。”谈起村里发展的新产业,普洱市西盟县永不落村二组村民三木拉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油菜种植是永不落村的传统产业,得益于永不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实施,村里有了新的榨油设备和加工作坊,村民对发展油菜种植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云南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资源特色,以增加移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站位谋划产业项目,发挥好库区资源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云南省搬迁安置办相关负责人说。

“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支持建设产业项目875个,引进农业生产龙头企业,采取“企业 基地 移民”“企业 合作社 移民”等模式,发展股份制经济,使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金、移民变股东,形成资源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先后建成以丽江市永胜县软籽石榴、大理州宾川县葡萄、昭通市永善县五星枇杷、楚雄州永仁县芒果、文山州文山市马塘镇花庄桃子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集群项目,牵引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致富。

永仁县哲林芒果基地。云南省搬迁安置办供图

在楚雄州永仁县,“新平台 新主体”的“两新”移民后期扶持模式持续发力,建成永仁兴移农业专业合作社,形成的“4 3 2 1”收益分配机制,使移民群众年均增收达500元以上。

产业兴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据统计,全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三五”末的12352元增长到2024年的17325元。各族移民群众踏上致富路,圆了“乐业梦”。

文山花庄桃园。云南省搬迁安置办供图

扎“实”更求“是”

一通电话,十多名专业搬迁人员迅速集结,开展服务……近年来,在普洱市景谷县碧安乡兴裕村党总支的积极推动下,通过“先授技后荐岗”的方式,兴裕村库区移民从零散务工发展成为一支专业团队,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难题。如今,搬运队规模已达30人左右,平均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150元。

小小搬迁队,成为云南以技能培训强化“造血”功能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云南实施移民劳动力培训项目225个,完成各类培训13.92万人次。

云南紧盯后期扶持政策高效落实,提升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绩效管理水平,探索打通职业技能全程培育通道,推动后期扶持由“输血式”向“造血型”转变,助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村全面振兴。

一方面,以资金绩效保障后扶工作质效。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充分发挥预算绩效和结果导向作用,树立“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以强化监管保障项目资金安全。截至目前,云南省核定后期扶持人口84.4万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直补资金发放机制不断完善,连续三年在一季度前一次性发放移民直补资金,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优化政府服务。云南省搬迁安置数字化管理“一网三平台”功能持续优化提升,开发逐年补偿资金管理发放系统。2024年监控交易流水5.55万笔、生成预警信息507条,有效对移民资金和项目实行“实时、穿透、可追溯”监管,探索出了水利水电移民数字化管理“云南模式”。

移民通过创业培训有了新工作。云南省搬迁安置办供图

如今,一个个移民新村纷纷“逆袭”,成为了“明星村”“网红村”;一项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批批水库移民成长为致富带头人……高质量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打造民族地区互嵌互融新样板,推动共同富裕水平再上新台阶。

江河奔涌,见证山乡巨变;群山回响,激荡振兴强音。从移民村到振兴样板,当特色产业的红利在山坳间绽放,当技能致富的星火在村寨里点燃,一幅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幸福生活的壮美图景正在云岭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