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女包,落入涨价“陷阱”

国产女包崛起的故事似乎显得操之过急

在国内,女包市场长期处于 两极分化的状态,一边是动辄上千上万、备受女性追捧的海外奢品,另一边则是眼花缭乱的、众多叫不上名的国产牌子盘踞在 500 元以下的价格带,相互争夺。所以长期以来,女包的中高端市场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空白的状态。

但近两年,变化开始出现。根据蝉魔方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天猫千元以上女包品牌销售额 TOP15 中,有 7 个国货品牌上榜。其中,国货品牌山下有松、裘真,一起挤进了销售额 TOP 3,仅排在 COACH 后面。

在去年上映的《好东西》电影里,宋佳扮演的前调查记者王铁梅穿着 ARKET 的休闲西装,肩上挎着一个焦糖色邮差包,这个邮差包就是出自裘真。

实用、质量好,低调且 " 看上去不便宜 ",这些优点让很多人开始对国产包改变印象,但当国产女包趁势集体涨价、把价格一抬再抬,国产女包崛起的故事似乎显得操之过急了。

国货一火就涨价?

上海淮海中路,山下有松门口的队伍排到了隔壁,而在北京国贸商城,端木良锦的线下门店成为商场里最热闹的一块区域。

自从国货浪潮在社交平台上获得巨大的声量,国产女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山下有松、裘真、A.cloud、山水集、Amazing Song 等品牌逐渐出圈,销量和人气极速上涨。比如山下有松一款定价 1680 元的菜篮子包,凭借 " 只选用全粒面头层牛皮 "、"30 道以上工艺处理 " 等卖点成为爆款,一举助力品牌在当年突破了 1 亿元销售额。

今年 2 月,从天猫千元以上女包品牌的排名看,更是直接呈现出国产品牌围攻奢侈品大牌的局面。

国产女包悄然走红,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价格集体上涨。

2022 年时,定位中高端的山下有松,产品均价已经在 1550 元左右。其中,1800-2000 元价格带的销量约占整体的近 1/3 。现在打开淘宝官方旗舰店,即使显示活动价,最贵的一款双肩包价格也已经到了 3900 元左右。

作为一名上班族的茗琪,几年前买过一款山下有松的包,觉得很不错,可最近她发现山下有松的一款包几年前折后大概 1300 元,现在的标价已经是 1980 元。其他女包品牌也是如此,"PECO,21 年看的时候还在 500-1000 的区间,现在居然都 1000+ 了 "," 山水集我是眼看着它从两三百涨到一两千 "。

根据魔镜洞察数据显示,2022 年 Q2-2024 年 Q4 天猫平台上,半坡饰族女包均价从 541.6 元涨价至 1584.8 元,食草堂女包从 295.4 元涨至 871.7 元,翻了将近 3 倍。此外,山下有松女包均价从 1658.6 元增长至 2213 元,个乐从 2487.4 元涨价至 2807.8 元。

国产品牌不能卖的贵,自然是谬误,可是几乎所有品牌都在这几年一致选择抬高价格,这难逃跟风涨价之疑。一位消费者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一开始卖三四百的东西,现在卖两三千,升级什么了,我没看出来,可总不至于所有品牌都一块升级了吧 "。

价格上涨的同时,国产女包品牌的营销举动也越发频繁。去年,山下有松先是在 5 月官宣李娜为品牌挚友,后又在阿那亚落地了一场为期一个半月的限时展,邀请了不少各界名人;裘真多次与董洁合作,借助氛围感 " 慢直播 " 展现品牌调性。在小红书等种草平台,山下有松、裘真、迪桑娜等国产女包话题下也有超过几千万的阅读。

但正是营销的大规模投入,让国产女包品牌的涨价行为有了一定的解释,而在消费降级的趋势下,这无疑让很多不想为营销买单的消费者再次受到 " 背刺 "。

对大牌祛魅,也会对国货品牌祛魅

国产女包走红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奢侈品大牌在走下坡路。

根据奢侈品行业研究和顾问机构要客研究院第 18 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奢侈品消费整体疲软,全球奢侈品行业仅实现 3% 的增长,其中,中国境内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下降 17%,至 5127 亿元人民币。

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出现了巨大改变。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预算和实用性成为了更重要的考量因素,他们不再信奉越贵越好的逻辑。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对奢侈品的祛魅浪潮愈演愈烈。

而国产女包恰恰突出实用性,且又拥有不俗的调性,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几万元只够买一枚入门级大牌包包,还容易撞款,千元左右就能拥有一个独特的耐用品,国产包自然成了很好的选择。

但过于频繁的涨价,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消费者追求质价比的趋势,可能会削弱国产女包品牌作为国际大牌替代品的价值。

这不单单是因为经济考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大牌包包祛魅,内在暗含了一种反消费主义、反传统价值观的潮流。尤其是对于奢侈品品牌的营销策略,长期以来,依靠顶级明星和主流媒体传播,这些奢侈品大牌通过塑造一种遥不可及、令人向往的上层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以此将高溢价变得合理化,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质疑和不满这种高溢价。

近来在 TikTok 上不断破防的奢侈品爱好者和由此引发的热议,就是一个例子。在 TikTok,有关中国工厂的一系列视频走红,这些视频揭示了欧美的奢侈品牌使用 " 美国制造 " 或 " 意大利制造 " 的标签进行销售,但实际零部件全部是在中国本土或者是东南亚生产。

当消费者不再为奢侈品大牌的营销手段所迷惑,对它们祛魅,由此转向消费国产包包,而国产品牌却一面加重营销色彩,一面通过涨价抬高自己,长此以往,这种行为可能会遭到反噬。

社交平台上一篇 " 国产包进入千元时代 " 的帖子下,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关注的国产包涨价幅度之高。一位网友发现自己的包时隔五年涨了 400 元,便表示已经放弃一些涨价太多的品牌,她有一个判断品牌溢价的依据,越来越多的国产包开始请大牌明星做代言," 请她们多贵呀?"

如果说奢侈品大牌们的光环,是时尚标签、历史沉淀及成功的营销策略等多重因素叠加带来的,那对国产品牌的推崇,更多的是包含了国货崛起的希冀。这种消费心理虽然让消费者愿意为国产女包买单,但目前却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很容易被动摇,也很容易被摧毁。

国产女包应该走奢侈品路线吗?

伴随着国产女包加速走向大众视野,消费者发现这些品牌也越来越乐于讲故事了。

因电影《好东西》中宋佳的角色,裘真邮差包一跃成为 " 女记者标配 ",知识分子的受众为裘真增添了精英范儿;山下有松的起步,是创始人付崧带着一群 60 多岁的姥姥开了一个工坊,此后,手工制作、" 姥姥创业 " 的故事被山下有松一再讲述;古良吉吉的创始人之一吉吉同样是受姥姥影响,从小喜爱手工,做出的第一个系列产品就是编织包。

很显然,这些国产品牌也在效仿奢侈品大牌,试图通过一个个有温度、有氛围的故事,把自己的身价抬高,以此让高溢价变得合理。

长期以来,国产包包围绕低价进行无序竞争,这导致很多消费者潜意识将低价与国产包挂钩,给国产品牌们冲击中高端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事实上,这些年来通过代工轻奢品牌及大牌同款,已经帮助国内培养了一批工艺精湛的工匠,并形成了严格的标准,这意味着在产品品质上,国产女包是能够做到媲美轻奢或奢侈品大牌的。

但是,国产女包真的能通过效仿奢侈品大牌,成功走向高端化、靠高溢价赚钱吗?

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时间去沉淀品牌价值。那些海内外驰名的奢侈品品牌,几乎都是用了一二百年的时间,现在才能说服消费者花几万块钱去购买它的产品,而国产女包品牌的成立时间还太短,既没有形成时尚话语权,也无法有力地支撑起品牌所讲的故事。

当然,如果给予国产品牌足够的时间,未来或许将会成就一批用心做产品、精心经营品牌的企业,不过想要通过照搬奢侈品大牌的成长模板,实现这一目标很难。

当前这波国产女包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反奢侈品浪潮的产物,其产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用。这些新兴国货女包往往都有容量大的优点,包含多个收纳层,甚至有多种背法,总之都把实用性尽量拉满。而一旦实用成为国产包包的标签或基调,奢侈品那套营造高级感、稀缺性和上层生活符号的打法,就不再适用。

尤其是奢侈品大牌,价格越高、越稀缺、越能代表某种圈层,其炫耀价值就越大,尽管当前反对这种炫耀性消费成为一种倾向,可是不可否认这种炫耀需求长期且牢固存在,而奢侈品大牌牢牢抓住了它。

箱包、美妆、服饰 … 对囊括在时尚范围内的品牌而言,几乎所有品牌心中都有一个大牌梦,急速上涨的价格,更加直观地暴露了国产女包品牌的野心。但是消费者愿不愿意、认不认可,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国产女包才刚刚摆脱了廉价感,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觉得背国产包 " 不掉价 ",似乎更为迫切,而不是说服她们接受更高的溢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道总有理 "(ID:daotmt),作者:道总,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