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是避风港,更是发射台

医药是过去五年最差的板块之一,可能也是未来五年最好的板块之一。

关税风暴狂卷全球,药品暂时得到豁免。

即便不考虑这一防守属性,医药的配置价值也已显而易见。历经数十年酝酿积累,中国创新药已在细胞疗法、ADC、双抗等新兴技术领域孕育出一系列优秀产品,一个前所未有的商业变现周期正在到来。

01 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4 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 3.48 万亿元,同比增长 4.4%,总支出 2.97 万亿元,同比增长 5.5%,尽管支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有所遏制,但在老龄化加速到来的背景下维持医保基金可持续依然存在挑战。

医疗 " 大锅饭 " 实非长久之计,医疗体系走向分层、分级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也正因如此,国内医药环境自去年以来已有明显转向。

2024 年 7 月 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国内创新药发展根基。

11 月,国家医保局发文提到要引导商保更多支持包容创新药耗和器械。

今年 1 月 17 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 2025 年将发布医保丙类目录,此举直接指向创新药将迎来增量支付。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创新药,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更进一步,从行业、资金、发展方向等各个具体维度给出指引和定调。

政策松绑的效果立竿见影。

根据国家药审中心发布的《2024 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024 年药审中心受理各类注册申请 19563 件,同比增加 5.73%;全年批准上市 1 类创新药 48 个品种,同比增长 20%,其中 17 个品种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上市;全年批准罕见病用药 55 款,同比增长 22%。

国内紧锣密鼓,海外红红火火。

License-out(对外授权)正在重新改写产业格局,中国研发、全球变现的模式已经蔚然成风。医药魔方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24 年国内创新药 License-out 共完成 94 笔交易,总金额高达 51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截至 2024 年底,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 3575 个,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进入 2025 年,中国创新药依旧在全球加速狂飙,一季度 License-out 已达成 29 笔交易,恒瑞医药口服 Lp ( a ) 抑制剂授权默沙东、联邦制药三靶点 GLP1 授权诺和诺德、和铂医药创新药平台授权阿斯利康、信达生物 DLL3 授权罗氏 ……

国内与国际通道全部打开,盈利与融资难题悉数解决,中国创新药资产的重估大幕已然拉开。

开年至今,Wind 创新药指数累计涨幅最高超 20%,港股创新药更加疯狂,其中恒生医药 ETF(159892)区间涨幅最高达到 40%。

这显然还不是终点!

02 估值业绩双支撑

2021 年以来,医疗板块在药品集采和医疗反腐的多重压制下一路狂泻,申万医药生物(801150.SWI)指数最多跌去六成。即便今年有所反弹,该指数目前 PE(TTM)依然只有 28 倍左右,位于历史分位的 25%。

低估值的另一面是高业绩。

2024 年,国内创新药上市公司火力全开,其中恒瑞医药创新药销售收入达 138.92 亿元(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同比增长 30.60%,创新药销售收入占公司总收入(不含对外许可收入)的比重已跨过 50%。

中国生物制药全年营收创历史新高达 288.7 亿元,同比增长 10.2%;归母净利润达 34.6 亿元,同比增长 33.5%。其中公司创新药产品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至 120.6 亿元,大幅增长 21.9%。

此外还有:

百济神州 2024 年取得 272.14 亿元营收,同比暴增 56.2%,归母净利润 -49.78 亿元,同比减亏约 26%;信达生物 2024 年 Non-IFRS(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达 3.32 亿元(首次扭亏),收入同比增长 51.8%,创新药收入占比超 85%;三生制药收入增长 16.5% 至 91.08 亿元,净利润增长 34.9% 至 20.90 亿元 ……

低估值与高业绩决定了国内创新药企业拥有极高的安全系数,而在全球经济陷入波动的当下,这种高度确定的成长性更加显得珍贵。

从投资的角度出发,创新药首先港股。

2018 年,港交所在《上市规则》中新增 " 主板上市规则 " 第十八 A 章,允许未盈利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融资。2018 年至今,有 60 多家 Biotech 通过 18A 规则在港股上市,中国最有活力的一批创新药企业全部云集于此,其中有很多优质标的只在港股上市,比如康方生物、石药集团、信达生物、三生制药等等。

医药虽好,但并非轻易就能拿到收益。

一方面,医药产业向来拥有较高的认知壁垒,研究难度巨大;另一方面,医药研发充满不确定性,投入打水漂是家常便饭。基于此,普通投资者的最好选择往往是投指数而非投个股。

以恒生医药 ETF(159892)为例,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涵盖港股最具代表性的 50 家生物科技公司,既能搭上国产创新药突破的便车,又能很好的规避单一企业研发失败风险。

2015 年 -2024 年,中国医药产业完成了从跟随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十年时间中国原研新药数量超越美国,本土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额突破 1500 亿美元,多款中国原研新药 " 头对头 " 战胜海外药企。4 月 25 日至 30 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癌症研究会议之一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将在芝加哥召开,据悉今年会有 126 家中国药企亮相 AACR 会议,共发布近 300 项新药研究结果。

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已经降临,医药是过去五年资本市场最差的板块之一,可能也是未来五年最好的板块之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市值观察 "(ID:shizhiguancha),作者:市值观察,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