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基因 当代审美——大善堂文创基地的蝶变之路

大象新闻记者 王发艳

4月16日,“花开齐鲁遍地香——新发展理念广电融媒体山东采访行”采访团成员走进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看大善堂文创基地如何通过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从一个仅有90平米的农家小院起步,到如今成为年产值超3亿元的山东省级重点项目,济宁市汶上县中都街道大善堂文创基地的发展壮大,不仅书写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奋斗传奇,更是地方政府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从手工篆刻到文创帝国

一个年轻人的创业梦想

大善堂的创始人侯圣培,自幼便对手工篆刻怀有浓厚兴趣。大学尚未毕业,侯圣培便在曲阜开设了第一家手工印章店,店内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

2017年,怀揣着“回报家乡”的炽热初心,侯圣培返回家乡汶上,搭乘电商产业的快车,转型经营手工文化创意产品。创业初期,他带领着5人团队挤在90平米简陋的农家院里,两张旧木桌承载着他们的梦想。那时候,侯圣培身兼数职,既是设计师又是摄影师,白天专注于文创产品设计,深夜则钻研电商运营。

尽管起步艰难,但他从未放弃。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他的产品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从一周一单到日销百万,大善堂在电商平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从多链融合到亿元产值

文创发展模式的革新

随着直播电商的蓬勃发展,大善堂创造性地打造了“文创 电商 直播 创业”的全新运营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大善堂的快速发展,更为本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3年5月,大善堂文创基地正式建成投产,总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年产文创产品400万件,年产值超过3亿元。基地形成了独立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摄影美工、直播销售、物流售后等完整产业链。同时,基地申请了12项专利、8项著作权和20项商标,所有产品均为原创,样式独一无二,有效提升了竞争优势。

大善堂文创基地项目经理江慧介绍道,在产品端,基地坚持“非遗基因 当代审美”双核驱动。例如,将传统苗绣图腾解构成现代几何纹样,其中12项实用新型专利中,有7项涉及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应用。每件产品都配备了“匠心档案”,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制作过程,观看手工艺人的创作视频。在品质管控上,基地建立了“分级品控”机制,由加工点完成基础品筛选,基地中心仓进行二次精修,最后经非遗传承人抽检后方可上市。

“这种严苛的流程使得退货率始终控制在1.2%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赢得消费者的核心在于真诚,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对产品品质的偏执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始终坚守。”江慧说。

大善堂文创基地负责人侯圣培表示,基地不仅搭建了销售渠道,更注重挖掘作品背后的匠人故事和文化内涵,这样,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品,还能感受到手工匠人带来的传统手工艺的温度和传承的力量。“我们通过市场化运作,打破了‘手艺难变现’的困境,让手工艺人的作品回归其应有的价值,助力非遗文化与现代商业共生共荣。”侯圣培说。

目前,大善堂文创基地不仅带动了周边32个镇街加工点的发展,还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大善堂文化传媒基地先后荣获山东省级电商直播基地、山东省优秀女性创业项目、济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从政策帮扶到品牌打造

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从年营业额50万元到3亿元,从5人团队到带动2000余人就业,大善堂实现了从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华丽蜕变。

在大善堂的成长历程中,汶上县中都街道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属地政府,中都街道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还通过包保服务、资金投入、平台搭建等多种方式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中都街道党工委书记、商贸物流发展中心党工委书记井强表示:“我们始终秉持‘店小二’精神,对企业反映的问题主动衔接、一包到底。”在大善堂发展初期,街道协调解决了办公场所问题,并提供了租金、装修等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企业提供扶持资金300余万元。

此外,中都街道还积极为大善堂搭建展示平台,推荐其参加山东文化“两创”和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等重大活动。这些举措成功将大善堂打造成了济宁市知名的文创品牌。

“我们将继续深耕文创产业,打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为汶上县乃至山东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侯圣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