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满目新!济南高新区顶格部署、顶格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4月15日,济南高新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走进确信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上,企业发布抗量子系列密码产品,构建抵御量子计算威胁的新型网络安全防线。
这是济南高新区民营企业又一突破性的成果。作为最早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济南高新区是济南全市乃至山东全省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截至2024年底,济南高新区登记民营市场主体14.2万户,其中,民营企业达到8.8万户,占全区企业数量的96.7%;全区规上民营企业1727家,占全区数量的79.1%;涉税民营主体实现销售收入4194.5亿元、税收130.1亿元,均居全市首位。累计培育民营“独角兽”企业2家,占全区独角兽企业总数的33.3%;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民营企业44家,占全区数量的67.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15家,占全区数量的81.9%;创新型中小企业1222家,占全区数量的89.3%;省、市瞪羚企业882家,占全区数量的87.3%;优质企业总量已突破3000家次,居全市各区县首位、全省开发区前列。
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发展。而新闻发布会走进民营企业,是济南高新区助力民企发展的又一举措。近年来,济南高新区从扶持政策、服务优化、要素保障、创新驱动等多方面发力,不断加大民营企业培育力度,持续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创造力,推动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民营经济活力迸发,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济南高新区产业基础扎实,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该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初步形成了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了较为集中的产业集聚区,能够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套,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共进”的良好局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创新资源富聚,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济南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00余家。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2024年度,济南高新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近千家,占全市总量的35%,居全市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2500家,创历史新高,居全市第一、全省开发区首位。
发展环境一流,为企业成长打造良好生态。济南高新区始终坚持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极简审批”措施,构建“园区通”服务平台“148X”体系,让各类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60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9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常态化开展政策解读培训会,积极开展“一起益企”、“一月一链”等供需对接活动,着重面向优质中小企业、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开展金融服务精准对接,覆盖企业突破1000家次;组织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举办科技金融对接活动,惠及企业超300家次,108家企业纳入再贷款政策重点支持“白名单”,15家企业已挂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
济南高新区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副部长杨晓华介绍,该区持续提升要素保障,制定出台“济高人才政策2.0”等系列政策,打造立体式人才服务体系,全区各级各类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擦亮“国家优秀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招牌,严格落实研发补助、技术合同登记税费政策;推出“高新优品”“综保甄选”等系列品牌,为企业拓市场、增渠道打造平台。精准配置土地要素,2024年,13个项目成功获批“精准用地”,获得1110亩市级用地指标,全市占比100%,其中,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占比达76.9%。
波澜壮阔欣回首,敢为人先又续征。
当前,济南高新区正处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速奋进“三次创业”的关键时期,中心区提档升级打造“中央科创区”,实施总面积1.5万亩的三大单元城市更新,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双创”高地;高新东区精心打造“公园里的科技城市”,按照“1348”的空间结构进行全面塑造,已成为“再造一个新高新”的主战场;高新北区谋划构建“现代产业集聚的国际航空城”,成为全市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门户。
“这给广大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和巨大发展机遇。”杨晓华表示,高新区将乘势而上,坚决落实“项目提升年”部署、深化开展“作风提升年”要求,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企业奋力攀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和集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开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杨晓华表示,下一步将贯彻上级部署,坚定发展信心,建立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形成顶格部署、顶格推进的工作格局,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聚焦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坚持民间投资对外招引和对内培育“协同发力”。其次,深化作风保障,提升服务质效,持续强化“部门 园区”模式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全力推进政务服务便捷高效;持续开展先试先行,探索民营经济法治保障高新路径,健全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贯彻落实“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等措施,打造“服务型”法治保障新模式。另外,践行“三主”担当,激发企业活力,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面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全面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实做好民营经济发展“高”和“新”两篇文章,用实际行动助力民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