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再度大量减持美债,持有额已降至第三位,美国为加税付出代价
5月16日,美国财政部一份例行报告激起千层浪:截至3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上月骤降189亿美元至7654亿美元,创下15年来新低。与此同时,英国增持290亿美元美债,以7793亿美元持仓反超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海外债主。日本则以1.13万亿美元稳居榜首。这已是自2022年4月以来,中国连续36个月将美债持仓控制在1万亿美元以下。
就在一个月前的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全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股债汇三杀”。而中国减持美债的时点,恰巧卡在美债市场剧烈动荡的前夜。中国的减持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全年,中国累计抛售573亿美元美债,日均减持1.5亿美元。若将时间线拉长,较2013年1.3万亿美元的峰值,中国持仓已缩水超40%。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去美元化”行动,背后是多重压力的叠加:美国信用根基动摇,穆迪在5月16日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直指“债务增速远超同类国家”。
而特朗普4月推出的“对等关税”直接冲击全球贸易秩序。美国4月关税收入飙升至16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企业成本激增导致通胀预期升温。另外,中国正将美债转化为黄金等“硬资产”。截至2025年4月,中国黄金储备连续6个月增长至7377万盎司,而美元在外储中占比从2015年的79%降至2024年的58%。这种“去风险化”策略,既是对冲美元贬值,也是应对美国潜在金融制裁的防御性布局。
中国的减持动作,正在重塑国际资本流向。3月外国投资者增持美债233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这一“繁荣”背后暗藏危机:日本虽增持49亿美元,但其持有的美债收益率已从3月的3.86%飙升至4月的4.59%,偿债压力骤增;英国看似大手笔接盘,实则通过短期债券操作规避长期风险。更深层的冲击在于美元信用体系。2025年美元指数累计贬值6.9%,迫使多国加速“去美元化”:俄罗斯卢布结算机制扩展至12国,印度推进卢比国际化,甚至美国盟友沙特也开始接受人民币石油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