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田”到“雪山”,银发旅游正在撕掉“老年”标签

题图:由Ai生成
本文为澎湃号·湃客科技 X 长青研究社 联合出品,湃客科技栏目独家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发
作者 | 苏晰、林韶
编辑 | 王恒婷
“收完麦子往北走,去内蒙古看看大草原。”
出游归来后的麦子阿姨,最近又有了新的憧憬。
故事的开头在去年9月,一位来自河南安阳的64岁阿姨在视频平台直播连线了大冰,阿姨说,她60多岁了,想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手里只有5000块钱和一辆三轮车,她想去云南那片,到西双版纳那里转转,过个冬天。
直播连线时“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的心愿,诗意又质朴,直击人心,无数网友被深深打动,亲切地称她“麦子阿姨”。而在大冰及爱心网友的接力护送下,“麦子阿姨”最终抵达了她心目中的“南方”——西双版纳。
和“麦子阿姨”一样出去看世界的, 还有刚刚走上78届戛纳电影节红毯的“苏敏阿姨”。

银发族的“出走宣言”,一场无声的消费觉醒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麦子阿姨是河南安阳人,她此前的生活与身后的土地紧紧捆绑在一起。种地、浇水、拔草、剪苗,庄稼成熟后就用三轮车拉到城里去卖,卖完萝卜卖白菜,一年四季总有活干。
苏敏阿姨也是河南人,56岁前的人生是无数这一时代中国女性的缩影,在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里长大,结婚后成为丈夫的“附属品”,身上更是背负了多重角色:妻子、母亲、外婆、女儿……可唯独没有她自己,一生被困在柴米油盐里。
人生真正的分水岭,从来不是年龄,而是觉醒的瞬间。
这一刻,64岁的麦子阿姨大声说出了自己的出走宣言:“去南方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56岁的苏敏阿姨在把外孙送去幼儿园后开始全国自驾游,“从今天起,一路向南,我要去追寻自己生命的光。”
麦子阿姨、苏敏阿姨让不少人想起了自己的父母,那些一生的重心都在子女、都在那无边的麦田、屋后的炊烟、门前的鸡鸭身上的一辈人。父母们虽然安土重迁,又怎会没有“远方与诗”的梦想,只是生活的重担和肩上的责任,让人生少了些快意。
像她们一样,我们还看到了“70岁的老太太灰灰和72岁的姐姐,背锅游遍全球七大洲五大洋”“62岁的柳云飞,两次自驾进西藏,闯过无人区”。
这一场场“出走宣言”的背后,是一场无声的消费觉醒,也是新一代银发人群用脚步重新塑造旅游行业版图的缩影。在中国的旅游市场中,银发群体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关键的旅游客源,并且这一现象愈发明显。
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银发人群出游订单同比2023年增长超22%,显著高于大盘。同时,31%的银发人群出游频次是2019年的2倍。
沙利文《2024年银发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60岁及以上的银发旅游者人数已经达到11.6亿人次,在国内旅游总人次中占比高达20.6%。
这些数据不仅凸显了老年群体在旅游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表明了他们对于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态度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不懈追求。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更是暗藏着更深刻的消费逻辑转变,当银发族的旅行足迹突破传统边界,他们的消费偏好也在重塑市场价值链条。
根据AgeClub的数据,在中国老年群体的消费结构中,旅游休闲活动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占比高达57%。不仅凸显了旅游休闲在老年消费群体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老年旅游市场对于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世界那么大,值得老人们出去看看。对许多银发族来说,背上行囊的那一刻,人生才真正“松了绑”,旅行不仅是消遣,更是对自己第二人生的探索。
毕竟,过去相机里装的都是子女的毕业照,现在应该装的是自己的江湖。

银发专列的“体面出行”,坐着火车去养老
回到十年前,出去旅游的银发族,最怕听到导游喊“抓紧时间集合”。那时候的绿皮火车硬座硌得腰酸背痛,30人挤一辆大巴抢厕所,景点打卡像打仗,回家累得比种地还虚脱。而如今,从政策支持到服务细节再到价值创造,一切都在悄悄变化。
今年2月,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铁集团等9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国铁集团计划到2027年完成设计100条以上铁路银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160组银发旅游列车适老型专用车组,银发旅游列车开行规模达到2500列以上,按照“一省一列”的目标,推出一批铁路银发旅游的精品线路。
这标志着银发旅游正从市场自发探索转向国家战略布局。

2024年4月20日,330名平均年龄65岁的旅客搭乘“上海假日列车·三明号”旅游专列。
从普通列车到银发列车,再到景区如火如荼的无障碍旅游设施建设,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银发经济时代似乎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麦子阿姨们的旅游更体面,也更舒适了。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在旅游产品的定位选择上,68.1%的老年游客更倾向于选择舒适型旅游产品,而经济型、豪华型分别占据20.2%、11.7%,这表明舒适型是老年旅游者最为青睐的旅游产品类型。
“这趟列车对老年人太方便了!不用倒车,也不用搬行李,还有队医跟着。希望能再多开点班次。”在“京铁乐游”号上,80岁的聂大爷如此感叹。
“京铁乐游”号是京津冀首趟银发旅游列车,其为期12天的行程串联江西、湖南、广东三省的5个5A级景区及6个4A级景区。不同于过去“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特种兵式行程,“京铁乐游”主打“路线灵活、多点串联、在途观光、车随人走、昼游夜行”,是真正的“慢节奏”康养文化之旅。
“京铁乐游”号是经适老化改造的列车,采用4人一包房设计,没有中铺,只有上下铺,铺位在原有基础上加宽了8厘米;洗漱间内设有3个洗手池,卫生间配备坐便器、防滑地面、设有安全扶手。
除硬件设施外,列车还为老年人提供健康餐,配备了医疗设备及急救药物,以及随车医护人员等。考虑到列车夜间开行情况,乘务员特意准备了发光提示牌,方便旅客在起夜后找到铺位。车厢内还配备放大镜、老花镜、针线包等适老服务用品。
在消费模式上,银发旅游列车基本采用“一价全包”消费模式,服务升级,主打的就是让老人安心、舒心、放心,俨然就是一个“移动的养老院”。
除了“京铁乐游”号外,还有“新东方快车”旅游列车。这趟专列从乌鲁木齐出发,开往中国最美的春天,途经库车、喀什、塔县、若羌等城市,打卡天山天池、罗布人村寨、天山神秘大峡谷、喀什古城、艾提尕尔清真寺、金草滩、石头城、喀拉库勒湖、白沙湖、火焰山等精华景点。
该列车行程长达12天,包含餐食以及沿途旅游项目。在今年3月,该车最低票价约18000元每人,最高票价约50000元每人。这看似高昂的价格,实际上自运营以来行情火爆,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预订热潮背后,不仅是银发人群消费能力的证明,更是对价值再造的渴求。传统旅行总把老人当“重点看护对象”,而专列上的象棋擂台赛、窗边写生课、方言诗会、K歌比赛,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你们不是社会的累赘,而是能创造价值的活跃玩家。

银发旅游看不见的“暗礁”,39.9元的低价团
当部分银发族坐着专列看雪山时,我们也不要忘了有老人还在39.9元的低价团陷阱里“渡劫”。
去年7月,央视网曾报道,海南海口的罗先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反映,他70岁的母亲在一个旅游群里看到了一个活动,“39.9元四天三晚游广西桂林”,看到广告后母亲执意要参加。罗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以“低价游”为幌子的“购物游”,多方反映后,罗先生的母亲被旅行团“开除”,当晚回到了位于湖南的老家。
罗先生的母亲回到了老家,而类似这样的“低价团”在全国很多县级城市悄悄上演。
低价旅游团在市场上已有成熟产业链,而近年来,低价旅游团专门盯上了老年人。他们组织老年人参加讲座活动,送鸡蛋挂面,以旅游团的名义组织广场舞比赛,然后带他们去目的地购物。而带队的导游可能未必有导游证,他们擅长销售,以成交额为唯一考核指标。
有不少“夕阳红旅行团”以超低的开团价格,通常由出发地的组团社负责拉客——旅游目的地的地接社安排食宿交通——司机、导游带逛景点和购物完成闭环,区别于正规旅游团,低价旅游团的购物行程往往会比较长。
这类购物团的导游服务费很低或者没有,收入基本靠购物提成,甚至要先垫钱。组团社收到客人,地接社之间竞争,会有地接社加价把旅游团买过来,食宿都需要导游垫钱,最后靠购物回本赚钱,赌购物出利润。这样的旅游团以极低甚至零成本吸引游客加入,也通常被称为“零团费”或“负团费”旅游团。
这个结果基本上是“高高兴兴出门去,钱包瘪瘪回家来”。
那些被导游PUA买的“传家宝”,那些喝粥啃馒头的简餐,那些“花钱你就是上帝,不花钱你就是屁”的贬损,都在提醒我们:银发经济的春天,不能只在专列沿线绽放,也要为那些在旅游消费中遭遇困境的长者,提供温暖与关怀。
打“亲情牌”、挖消费陷阱,守护老年人消费安全,不仅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管,还有赖于更多人身体力行,用心用情织密关爱网,才会让老年人拥有更加充盈的内心、增进幸福感,让不法分子难有可乘之机。
沙利文数据显示,预计到2028年,银发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2.7万亿人民币,从2023年到2028年,银发旅游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6%。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部主任、旅游学者杨劲松表示,老年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夕阳红观光”,而是一场充满活力的“银发革命”。新一代老年游客健康水平更高、消费能力更强,拒绝被贴上“老人”标签,“老年”定义本身被打破,六七十岁的“老青年”越来越多,随着科技平权加速,代际共享旅游会越来越多。
银发旅游蓬勃发展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撬动万亿级消费市场,更在于它以旅行为镜,折射出社会对“老去”价值的重构与认同。当老人不再为低价购物陷阱困扰时,当老人在银发专列上放声高歌一曲时,当老人悠闲地享受慢节奏的旅游时光时,这些跃动的场景正在重构代际认知——衰老不再是价值的褪色,而是阅历沉淀后的二次绽放。
银发经济的数据增长背后,实则是中国社会对老龄化命题最具人文温度的解答。
参考资料:
1.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5年。
2.最人物,《大冰直播间里,一个阿姨的出走》,2024年11月。
3.人民日报评论,《从老有所“游”看银发消费》,2025年4月。
4.中国新闻周刊,《银发列车来了,坐着火车去养老》,2025年2月。
5.新华网,《转给爸妈!令人心动的银发旅游列车》,2025年4月。
6.Vista看天下,《“40元旅游团”专坑父母钱包,年轻人怒扒它是“旅游界的慎刑司”》,2024年7月。
7.定焦,《一年花10万旅行,老年人玩出万亿市场》,2025年4月。
8.央视网,《老人40元报名4天3晚旅游团,儿子报警!官方通报》,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