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高分剧作促使英国在全国中小学课堂推行“反厌女”课程

在AI技术以惊人的速度革新生产力的今天,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并渐从纯粹的产能迭代演变为文明的去向。这场革命在创造指数级财富增长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冲击着旧日的生产关系,新气象所伴生的新问题不容忽视。

近日大火的流媒体作品《混沌少年时》聚焦青少年教育的时代困境,引发全球热议。主创以四幕剧形式剖开一起虚构的少年杀人案,将英国当下青少年教育的结构性危机暴露出来。全剧凭借泠冽的镜头语言与锋利的现实叩问,不仅在众多流媒体影像洪流中脱颖而出,更成为一面社会学魔镜,映射出青少年教育的痛点已从家庭与学校的物理场域蔓延至赛博宇宙的数字黑洞。本文将从一镜到底的视听美学、剧作对结构性困局的解剖、青少年教育的破局意识三部分,深入探讨这部现象级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启示。

剧作:一镜到底让观众沉浸式在场

长镜头从全副武装的警察破门抓捕少年开始带领观众进入故事。主创想得非常清楚,摈弃全知视角,全剧都以观众视点追踪案件。观众在第一集中跟随少年杰米一同入警局体验全套审讯流程;在第二集中跟随警察一同目击英国公立学校乌烟瘴气的育人现状;在第三集中跟随一位心理学家在青少年训练中心“智斗”犯罪嫌疑人,旁观她数度调整策略、穷尽毕生所学才勉强得以用专业方法突破少年的心理防线,获悉案件真相;在第四集中又“贴脸”加入杰米一家的日常生活,甚至挤进局促而狭小的货车驾驶室陪伴杰米的父母姐姐一同前往超市,一同听到杰米来电承认罪行,后再跟随父母进入卧室密谈。从警察将少年抓捕归案,直到双亲接受事实、痛哭反省,观众始终在场。

全知视角通常运用蒙太奇来叙事,其好处是降低制作难度,换场景相对轻松,切一刀,观众自然就能从警车内空降警察办公室。但缺点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沉浸感,让观众意识到自己在看戏。而一镜到底的沉浸感就是为了让观众信以为真。镜头不能断,大大增加了场面调度的难度,所以剧中但凡人物要换空间,导演就必须安排一个角色领着摄影机穿行,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每个角色换空间的一路上,主创暗插各种生活细节来加强质感。比如同事自然地路过镜头与跟拍对象打招呼,在后景中安排演员复印文件等等。

一镜到底的拍摄方案还让观众在第一集中窥见工作人员人前人后的不同状态。两位警察执法时非常庄严,代表着国家机器。而当观众跟随他们从审讯室穿回办公室,便会目睹两人在镜头中显露片刻的松弛——毕竟清晨6点大动干戈暴力破门将一位未成年人捉拿归案让所有人心里都不好受,职业警察也需要松一松。镜头随即又自然地调度护士、律师一一出场加入到审讯流程中,观众近距离观察到每个人从神色松弛进入班味状态。

一切的安排终极意义就是加强观众的临场感,通过视觉暗示不断强化案件在观众心中的可信度。第三集的长镜头运用被网友戏称为二人转,摄影机围绕两位演员缓行游走,适时地在人物念到关键台词时推至他们的面部特写。两人对话的完整性、交锋的层次感都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犯罪少年的聪明、难缠以及情绪失控时的可怕。长镜头在第三集中最大的作用是营造窒息感,相信每一个看完这一集的观众在结尾都与心理学家一同长舒一口气,感叹“太难了”。

隐喻:赛博宇宙中杀人凶器遁形

《混沌少年时》与华语经典《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度:都是四小时体量,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持刀杀了自己喜欢的女生,都捅了七刀,都细致探讨了深刻的社会问题。然而拍法完全不一样。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用绝佳的剧作层次一步一步铺垫了小四(张震饰)最终能把同班女生杀掉的合理性。相比之下,英国同行多少是狡猾了,刻意回避创作难点,不像杨德昌迎难而上将少年的暴力成长史做得清清楚楚,并有勇气在大银幕上呈现令人震撼的七刀。除了第一次杀人必要的三刀之外,其余四刀在杨德昌社会学切片式的剧作下对应刺向了教子无方的父亲、误人子弟的学校、彼时台湾地区污泥浊水的社会以及价值失范的时代。

《混沌少年时》创作的迭代在于文本直指当下时代痛点:追究到最后,竟似无一人能为命案负责。

全剧伊始,镜头拍到少年凶手的卧室墙纸脱落了一块,形状正是一把匕首,此符号设计在隐喻象征意义层面暗示:浩渺的赛博宇宙(墙纸的图案是宇宙)中,杀人凶器遁形。代表着旧结构的司法系统,传道授业的学校,传统眼光中的幸福家庭,知识界顶尖的方法论,在英国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中几乎呈现出结构性瘫痪。孩子们版本升级了,但是一个旧世界的教育体系却仍然停留在旧世界。《牯岭街》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地区,暴力观念自上而下以树状结构层层渗透,社会中层腐坏,下层帮派林立,校园中的问题少年有样学样,社会矛盾好似由根到根到枝层级传递,最终导致少年犯罪。而《混沌少年时》的剧作则着重剖析数字时代的特征。

杰米因被贴上“非自愿单身者”(Incel)标签表白失败,频频遭到凯蒂的网络暴力,最后恼羞成怒激情杀人。而当剧作深入家庭欲寻找答案时发现,这个孩子并非成长在一个父亲吸毒母亲酗酒的问题家庭,反而是好人家的孩子。不是家庭的问题,那是谁的问题呢?剧中的公立学校为观众展现了一座大型而狼狈的失序现场,种族歧视、性别对立、阶层霸凌等现象层出不穷,教师上课迟到,班主任下班闪人,对孩子的性情一无所知。教育工作者不再是灵魂工程师而是结构瘫痪的共犯,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对超市物价了如指掌却对孩子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暗语目不识丁。

互联网的诞生让当下这个时代与哲学家德勒兹所讲的块茎结构高度契合。去中心、去边界、异质性连接、多元、非示踪性断裂、复写、反层级,与前现代社会的树状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英国公立学校的教学现状全球都震惊了:两位警察路过的每一个角落,老师们都在嘶吼,学生们都在对抗。学校里的老师不再是权威,顶级的心理学家险些败下阵来,恶性犯罪逐渐低龄化,旧世界的纠错机制能改造一个犯罪少年却堵不住去中心去边界的网络暴力,也再难统一教化年轻一代的思想和价值观。主创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叩问:数字时代,主流世界如何应对Z世代价值观的群体性畸变?

意图:算法偏见隐秘塑造畸形价值观

《混沌少年时》引发的跨国讨论反映出青少年教育困局已是全球性难题。短视频的即时快感正在摧毁孩子们深度思考的能力,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中,畸形价值观搭载情绪的飞车病毒式传播。算法偏见将青少年封堵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一言不合就相互攻击,恶念如滚雪球般愈滚愈大,最终虚拟反噬现实,在真实生活中完成仇恨-流量-犯罪的闭环。当杰米将“男性气概”误解为暴力征服,当凯蒂在生前用网络霸凌转嫁隐私泄露造成的心灵创伤,在AI算法默默投喂与浇灌下,边缘人格的青少年异化成了极端的暴力分子。

剧中的杰米在生活中的乖巧与网络上的暴戾形成反差,现实人格与数字人格分裂,映射了Z世代在虚实身份切换中的认知危机。当杰米的父亲喃喃自语“他整天待在房间看电脑怎么可能学坏”时,屏幕外无数父母内心的恐惧与担忧已达顶点。谁家的孩子现在不这样呢?

《混沌少年时》引爆了全球针对教育难题的破局探讨:英国首相推动在全国中小学课堂进行“反厌女”课程的教育,澳大利亚学校引入“数字素养课”教导学生识别网络极端思想。但这些举措仍属零敲碎打,我们或许不应忽视由本剧主创所代表的创作者思考纬度:真正的突围唯有建设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剧中警探父子通过破解Emoji密码实现的代际对话。虚拟与现实深度咬合已是不争的事实,成年人必须充分反省,教育者必须亲身探入赛博丛林,以孩子们的视角,学会孩子们的语言,重建代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