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健康|近六成检出肺结节,过半人体重超标,职场人注意健康“三剑客”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5月7日,慈铭体检与中关村美年健康产业研究院、北京晚报联合发布《慈铭北京·2024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
《蓝皮书》的五大核心发现,勾勒出纳入分析的百万体检人群健康画像:
一,代谢性疾病已成为职业人群健康的主要挑战,超半数体检者存在超重或肥胖,近半数检出脂肪肝,血脂、血压异常等检出率高,需整合性预防;
二,体检人群健康状况有显著性别差异,男性高尿酸血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多项指标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在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等方面显著高于男性;
三,多项健康风险指标随年龄呈规律性趋势,例如血压升高、颈动脉斑块、肺结节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四,大规模筛查发现多项疾病早期标志物检出率高,为预防医学干预提供关键窗口期,如27.4%的体检者存在颈动脉斑块,提示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五,大数据分析正在推动健康管理从人群监测向精准预防转变。
过半职场人负“重”前行
对比2023年与2024年数据,职场健康动态变化为:
从排名来看,肺结节、超重或肥胖、甲状腺结节是健康“高发雷区”;
从数据变化来看,超重或肥胖检出率从2023年的55.1%微升至2024年的56.4%,体重管理形势依然严峻;肺结节检出率由52.6%跃升至59.3%,肺健康问题仍然不容小觑;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则从52.4%降至51.3%,或与近年来甲状腺健康关注度提升、干预措施初显成效有关。
关于肺结节检出率,男性与女性并无显著差异(男性为58.1%,女性为60.6%),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结节检出率基本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一般来说,初次CT检查发现的肺部结节80%~90%都是良性病变,但若身上出现这两种肺结节,一定要当心:结节大小8毫米以上、结节边界不清、分叶状、边缘毛刺、结节内有空泡及血管穿行等特点,需定期复查;结节很小,但随着时间增长有不断增大的趋势,需警惕肿瘤风险。
《蓝皮书》显示,男性超重或肥胖检出率高于女性(男性检出率为69.4%,女性为42.7%),特别是45~49岁的男性,高达76.9%的人都被检出超重或肥胖。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疾病,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部分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我国今年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倡导公众积极践行高蛋白膳食、避免久坐、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体重管理,筑牢健康防线。
在甲状腺结节的筛查中,从35岁起,男性和女性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总体上来说,女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男性。
高分辨率超声是评估甲状腺结节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果检查结果中出现微小钙化、纵横比大于1、边缘不规则、低回声、实性结节等描述,应提高警惕,建议到医院做进一步评估。
女性双腺在“节”难逃,情绪KPI不达标,当心结节找
《蓝皮书》显示,女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高达55.5%,且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与此同时,乳腺结节检出率也不低(30.4%),其中,40~54岁中年女性的乳腺结节检出率最高。
如今压力大、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常常如影随形。有研究显示,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不仅如此,长期深陷不良情绪的泥沼,还容易引发月经不调、乳腺结节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甲状腺和乳腺健康,广大女性朋友一定要重视情绪管理,少动怒、多放松,保持良好心态。同时,定期体检也不容忽视。特别是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超声检查。另外,建议30岁以上的女性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在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治疗。
代谢危机逼近!“心宽体胖”的男性要警惕
《蓝皮书》显示,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检出情况不容乐观,检出率为52%,在各个年龄段,男性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其中55~59岁这个年龄段的检出率是最高的,达到了60.9%。
此外,男性脂肪肝检出情况同样令人担忧,其检出率为53.7%。在70岁之前的各个年龄段,男性脂肪肝检出率都高于女性,尤其是45~49岁的男性,脂肪肝检出率高达62.5%,该年龄段的男性在脂肪肝防控上正面临严峻挑战。
中心性肥胖不只影响身材,还会增加很多慢性病的风险,例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等。值得注意的是,体检是脂肪肝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它不仅能发现肝脏的早期异常,还能通过肝功能检查、血脂分析和肝脏超声等手段,全面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
如果发现自己有脂肪肝,切勿掉以轻心,需立即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首要任务是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8.5≤BMI<24),并特别关注腰围管理(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戒烟戒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应膳食定量,低糖低脂平衡膳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含量,每周至少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过了40岁这道坎,血管越来越堵
《蓝皮书》显示,纳入分析体检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27.4%。其中,男性检出率为32.3%,女性检出率为22.4%。40岁以后,不论男女,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上升。
颈动脉斑块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同时也是脑梗等严重后果的潜在威胁。颈动脉超声是体检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的重点人群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风险人群;吸烟、超重、肥胖等高风险人群;中年及中年以上人群。
预防优于治疗,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更应注重生活方式干预,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两大法宝,将新鲜水果、蔬菜及全谷物融入每日饮食中,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有害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斑块形成的机会。同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例如骑行或快步走,能够加强心脏功能,保持血管的弹性和清洁。
骨质疏松组团来袭,女性要警惕
《蓝皮书》显示,女性骨质疏松检出率为10.5%,这一比例约为男性的2.6倍(男性检出率仅为4.0%),50岁以后,骨质疏松检出率快速上升,其中女性的上升趋势尤为明显。
女性要始终保持对骨骼健康的关注,尤其是在激素波动较大的时期,更要高度重视骨质疏松风险的筛查,以便早评估、早干预。超声骨密度检查是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筛查方法,骨密度通常用T值表示,T值≥-1.0为骨量正常;-2.5
女性HPV感染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蓝皮书》显示,女性HPV感染检出率为15.1%,其中67.1%的女性为高危型HPV感染,这两个数据和2023年相比,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波动,检出率最高的两个年龄段为18~24岁和60~64岁。
女性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广大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子宫颈细胞学检查、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是“金标准”。同时,日常生活中应重视自我健康防护,尽早接种HPV疫苗。
结石“堵”,尿酸“涨”,男性健康遭遇“双面夹击”
《蓝皮书》显示,肾结石和高尿酸血症更“偏爱”男性,在各年龄段,男性的肾结石检出率和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男性肾结石检出率为4.2%,而女性肾结石检出率仅为1.6%。其中,男性在55~59岁组、60~64岁组的肾结石检出率最高,为5.5%。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如果病情较轻,日常控制也得当,通常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但若救治不及时,且忽视日常预防,很容易造成尿路梗阻,进而引发尿路感染,甚至损伤肾功能,最终导致尿毒症。建议广大男性定期进行体检,如尿常规和B超等,以便早期发现肾结石,及时干预。
《蓝皮书》显示,男性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为32.7%,女性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仅为4.4%,18~24岁组的男性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高达47.5%。
与2023年数据相比,2024年男性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有所下降,但18~24岁组男性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依然维持高位,仅略有降低,说明尽管男性整体健康管理意识可能有所提升,但年轻男性群体的高尿酸血症问题依然严峻,健康管理方式亟待进一步优化和加强。
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它不仅会损害心血管系统、引发肾脏病变,还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肥胖、有痛风家族史、缺乏体育锻炼、经常食用高嘌呤食物、饮酒人群都属于高尿酸血症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
《蓝皮书》研究数据来源于慈铭体检2024年度北京市19家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数据,纳入分析的人群样本量为113.46万,聚焦“70后”“80后”和“90后”人群,平均年龄43岁,其中男性占51.9%,女性占48.1%,25~59岁职业人群在纳入人群中占79.8%。
聚焦
六部门综合治理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
5月6日,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要求全面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进口检验等源头治理,强化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以及在食品生产加工、餐饮服务环节使用监管,严厉打击化工产品冒充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609期
来源:工人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