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客车”的狂飙:便利不该以生命为代价
凌晨3点,当城市陷入沉睡,一辆往返于上海与外省市的“红眼客车”正在长兴岛的街头疾驰。车头斑驳的营运标识显示其资质早在2010年就已过期,车内不断响起“夜间禁行时段,请安全停车”的警报声,但司机充耳不闻——他不仅以最高限速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遇到稍长的红灯更是直接闯过。
这一幕,是我前几天所亲眼目睹的红眼非法客运的疯狂与危险。报道发布以后,有很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有人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上车以后好几个小时都在四处接客,屁股都坐麻了体验很差;有人吐槽曾到终点后被卖给别的黑车司机;还有人提到,正规的进站车拉不到客,只有这种到处拉客的黑车才能赚到钱。也有网友认为存在即是合理,证明黑大巴满足了一部分市民的需求。
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与正规客运相比,“红眼客车”的安全隐患触目惊心:司机为追求最大收益,往往昼夜连轴转,在生理机能最脆弱的凌晨时段疲劳驾驶;省略安检程序,让危险品可能混入车厢;随意超速、闯红灯等违章行为,更让整车乘客命悬一线。然而,正是这样的车辆,凭借低廉票价和随叫随到的便利,成为不少人的选择。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畸形供需关系,让违法行为披上了“便利”的外衣,其危害性反而被模糊了。
其实,在网上搜索就可以看到,违法营运大巴发生事故的案例已有不少。当乘客为图便利选择非法车辆时,实际上是将生命托付给了侥幸。一辆满载的客车承载着数十个家庭的幸福,任何一次冒险都可能让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要根治这一顽疾,单靠执法打击远远不够。必须构建疏堵结合的治理体系:一方面,交通、公安部门需强化协同,通过智能监控、有奖举报等手段织密监管网络;另一方面,更要摸清乘客的需求,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比如依据乘车需求高的路线和时段,推行试点定制长途客车,以及配套接驳服务,用安全可靠的选择,挤压黑车生存空间。
《民声聊吧 | “红眼客车”的狂飙:便利不该以生命为代价》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郑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