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掀桌子,印巴之间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
4月22日以来,本轮印巴冲突不断升级。5月7日凌晨,印军发起“朱砂行动”,对巴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进行空袭。巴军则果断反击,击落至少3架印军战机。战争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
此次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冲突会升级为全面战争吗?印巴双方有哪些目标和诉求?为何美国在此事上表态相对低调?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林民旺在“知事会客厅”直播节目中分析,印度单方面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的行为明显违反国际法和条约精神,破坏了跨境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则。其真正意图或许是以“水”为筹码,迫使巴基斯坦重返谈判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书剑表示,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是在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印度的民族主义倾向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印度国内的政治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印巴之间的冲突和周期性对抗就可能成为常态。
面对袭击,印度延续了一贯的反应逻辑
知事:有报道称,此次印控克什米尔恐袭是25年来该地区最严重的针对平民袭击事件之一。为什么印度会将矛头迅速指向巴基斯坦?
张书剑:回顾印控克什米尔的历史,类似针对平民、尤其是印度教朝圣者或游客的大规模袭击,主要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那时当地安全形势最差。2014年莫迪执政后,虽然也有恐袭事件,但主要是针对准军事人员或军队,很少有大规模平民伤亡事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恐袭是莫迪执政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无疑对莫迪政府此前宣称的“治理有成”“安全改善”造成了沉重打击,引起其高度重视。
莫迪执政后延续了印度对恐袭一贯的反应逻辑。这次虽然袭击对象是平民,规模也略有不同,但反应流程几乎一模一样:迅速指责巴基斯坦,接着进行有限的军事回应。
巴方借反击向印度传递明确信号
知事:怎么看印度这次代号“朱砂”的军事行动?印度称“克制、不升级”,但同时多点打击,希望通过军事行动达到什么目标或诉求?与之对应的,巴方有哪些诉求?
张书剑:印度称在其实控区内遭遇恐袭,虽缺乏明确证据,仍以“反恐”为由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发动打击。此举显然侵犯了巴方主权,违反国际法和道义原则。
从战略目的看,印度一方面需要对国内交代,回应恐袭事件;另一方面则试图借“反恐”之名对巴形成长期的压制性优势。过去多次类似事件中,印度都借口反恐,对巴境内目标进行打击,令巴基斯坦始终处于被动。
这次巴方的强硬回应,既是对印度的反制,也是试图打破一贯的被动局面,向莫迪政府传递明确信号:不能每次恐袭后就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并随意动武。
此外,出于国内稳定的考量,巴方也必须作出强烈表态。相比印度,巴国内政治更为复杂,军政关系和党派分歧明显。在本轮冲突中出现平民伤亡后,若政府没有明确且强硬的回应,将不利于维系国内团结和政治稳定。因此,无论是军事回应还是外交声明,都是巴方对外震慑、对内交代的双重动作。
有必要指出,双方目前的动作都保留了一定的余地,也向对方传递了不愿事态进一步升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