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故事会形式讲好民族团结模范故事
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5月8日,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榜样故事会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举办。记者在现场获悉,每年五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今年宣传月期间,北京市将举行150余场活动,在市、区、镇街等分级开展,覆盖全市16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榜样故事会现场。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据了解,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352个模范集体和368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其中,北京市15个模范集体与个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同年12月27日,中央统战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办、国家民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
本场故事会是2025年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重要活动之一,以情景剧、舞蹈、曲韵新唱等多种形式为载体,讲述了15个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的模范集体与个人的动人故事。“我们一直在想怎么能让模范宣讲走深走实,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经过长达数月的采风,筹划了这场故事会。”北京市民族宗教委民族一处副处长杨敏向记者介绍,通过故事会的形式讲述模范事迹,打破了以往宣讲的单一模式,有的节目还让模范本人参与到故事会的演绎中,由此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把模范的故事带到更多市民身边,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氛围。
在故事会现场,《美美与共民族情》节目讲述了三位不同时代、不同岗位的民族团结推动者的故事,香山宣教员季雯怡用5年、1300余场宣讲,动情讲述红色香山革命历史;援藏医生孙树学为雪域高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西部马华餐饮集团创始人马华则用创业带动就业,搭建起了一座座连接各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坚固桥梁。他们的故事在旋律与节奏中交汇,奏出跨越地域与年代的情感共鸣,也生动讲述着“和衷共济民族情”的核心内涵。
这种创新的形式收到了观众的反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姚俊教授沉浸式观赏了整场故事会,她说通过看故事会了解到模范的故事自己很感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观众也更容易接受,给人的印象深刻,传播效果也更佳。白斌是一名律师,观看故事会之后深受触动,“故事会融入了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形式,这种宣讲方式很少见,我愿意把这些故事带给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是回到内蒙古老家去传颂。”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期间,全市按照市级示范引领、区级形成特色、镇街多点开花的格局开展活动,在市级层面,4月29日丰台区园博园举行了北京中华文化周,宣传月正式启动,市级牵头两场主要活动,期间区、街道活动同步推进。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