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新能源销量:比亚迪等头部玩家秀肌肉

    2025 年 4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了第一季度的增长态势,整体销量呈现显著回暖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当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再次突破 50%,传统燃油车份额进一步萎缩。

    比亚迪、鸿蒙智行(问界 / 智界)、小米等品牌表现强劲,而部分合资品牌仍面临转型压力。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叠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提升,共同推动市场进入加速期。

    头部车企规模效应凸显

    比亚迪的领先地位在 4 月进一步巩固,其乘用车销量达 37.26 万辆,同比增长 19.4%,2025 年累计销量突破 135 万辆。这一成绩的取得,既源于其覆盖全价格带的 " 王朝 + 海洋 " 产品矩阵,也得益于插混与纯电双线技术的成熟。

    秦家族以 4.58 万辆的月销稳居入门级市场,而汉 L、唐 L 等高端车型的推出,则强化了品牌向上的势能。与此同时,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加速,4 月海外销量达 7.87 万辆,同比增长 91.9%,东南亚、欧洲市场成为重点突破方向。

    吉利汽车则凭借新能源板块的爆发式增长(125,563 辆,同比增 144.2%),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标杆。旗下银河品牌单月销量近 10 万辆,同比增长 281%,其主打的 " 高性价比智能电动车 " 策略切中主流市场需求。吉利汽车新能源 1-4 月累计销量 464,763 辆,累计同比增长 137.7%。

    极氪品牌虽增速放缓(同比增 18.7%),但通过领克品牌的协同(销量 2.76 万辆,环比增 9.1%),仍稳住了高端市场基本盘。吉利的市场表现,也是插混产品对燃油车替代作用显著加速的体现。

    奇瑞集团和长城汽车则通过差异化路径实现增长:奇瑞新能源车销量 6.1 万辆,同比增长 85.5%,出口业务占比超 40%,成为其增长核心动力;长城汽车新能源销量 2.88 万辆,同比增长 28.42%,方盒子车型(如坦克系列)在越野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传统车企的集体发力,不仅体现在销量增长上,更反映在技术储备与供应链掌控能力上。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达 26.478GWh,同比增长超 40%,垂直整合模式持续释放成本优势;长城汽车在混动技术上的突破,为其新能源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新兴势力分化加剧

    新势力品牌在 4 月则呈现 " 冰火两重天 " 态势。零跑汽车以 4.1 万辆的交付量蝉联新势力冠军,同比增长 173%,其低价策略成效显著:全新 SUV 零跑 B10 以 9.98 万元起售价上市,首日订单破 1.5 万辆,直接冲击 10 万元级刚需市场。

    小鹏汽车则以 3.5 万辆销量紧随其后,同比增长 273%,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 3 万,成为唯一实现规模与增速双高的新势力。其 MONA M03 车型以 8.99 万元定价,进一步抢占入门级市场,以价换量的效果显著。

    小米汽车的波动成为 4 月市场的一大看点,尽管交付量环比下滑 3.4% 至 2.8 万辆,但其 SU7 Ultra 版本的推出仍引发市场关注,之后将会推出的 YU7 也让不少消费者期待。不过,此前的舆论压力与竞品的挤压(极氪 007、智界 S7 等),使其品牌力提升与规模扩张短期内双重承压。

    蔚来汽车则通过 " 乐道 " 子品牌的试水,探索差异化路径。4 月乐道交付 4400 辆,虽环比下滑 8.7%,但其 "5 年免费换电 " 政策与 " 可充可换可升级 " 的电池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蔚来 ET9 的交付与年内 8 款新车型的规划,显示出其通过密集产品投放抢占细分市场的野心。然而,如何在多品牌战略下维持各车型的竞争力,仍是蔚来需要解决的难题。

    华为与阿维塔的深度合作,则为行业提供了 " 技术赋能 " 的样本。阿维塔 4 月销量 1.17 万辆,同比增长 122.6%,华为车 BU 团队的入驻与股权绑定,加速了其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与座舱系统的迭代。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提出的 " 引望独立运作 " 计划,更凸显了华为将智能汽车生态融入全场景战略的野心。这种 " 车企 + 科技巨头 " 的联合模式,或将成为未来竞争的重要形态。

    市场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增程式混动车型的快速崛起。2024 年 9 月,增程车型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已达 41%,较 2023 年提升 18 个百分点。理想汽车依托增程式技术与家庭场景定位,以 3.39 万辆的月销量稳居高端市场,其 L9 车型在 40 万 -50 万元大型 SUV 细分市场中销量领先。问界 M7 虽受鸿蒙智行联盟内部车型分流影响,销量环比下滑,但华为 ADS 3.0 系统的端到端 AI 决策能力仍为其技术背书。增混车型的增长不仅缓解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也为车企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新路径。

    市场分化的另一面,则是部分品牌的生存压力。深蓝汽车(交付 2.01 万辆,同比增 58%)与岚图(交付 1.0 万辆,同比增 150%)虽保持增长,但规模效应不足导致盈利压力凸显;广汽埃安(交付 2.83 万辆,同比持平)则面临产品周期与价格战的双重挑战。与此同时,合资品牌的电动化进程加速,一汽 - 大众(新能源占比提升至 12%)、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占比超 50%)等通过高性价比车型抢占下沉市场,进一步挤压了二线新势力的生存空间。

    进入 2025 年,头部车企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全球化布局构筑护城河,新势力则在价格战与技术竞赛中寻求生存空间,市场集中度的提升意味着弱势品牌将加速出清。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上 " 两少一多 " 的产品趋势,将给企业一些参考。他认为,燃油车少、小车少、新能源大车多的结构性现象突出,建议汽车厂商全方位促进新车布局,从多元化车型、平衡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发展、加强技术创新、精准市场定位等方面入手,满足消费者需求,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