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东的县级市都在举办机器人峰会!各地开启“机器人时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蔡宇丹
国内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看空人形机器人的话音刚落,工业大市却在抢跑,各地机器人大赛此起彼伏,连邹城这样的县级市都在承办机器人蜂会,GDP十强市“守门员”南京则成立“机器人攻坚办”,各地开启“机器人时刻”,区域竞跑迎来新赛点。
1.机器人“论剑”到县级市
4月19日,随着全球第一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各地仿佛进入人形机器人时间,济南、无锡、苏州,深圳等多地,均有机器人在“论剑”。
4月22日至24日,济南举行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展暨供需对接活动,能搬卸、植保、除草,还能陪伴孩子、应急巡检的机器人集中亮相。
4月24日至26日,无锡举办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这场“武林大会”,人形机器人不光比竞速跑,还进行足球、篮球、舞蹈、格斗比赛;不光体育竞技,现场还开展“打工”比赛,搬运、智能抓取、室内救援……
无锡上市公司天奇股份的机器人还能根据指令,给大家从货架上拿水,用专业术语来讲,这充分展现了机器人精细化操作与多模态感知能力。
4月24至26日,深圳举办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优必选、逐际动力等“广东军团”与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杭州“小龙”均到场。
县级市也在赶赴这场盛宴。4月26日,山东省机器人大会暨2025第一届中国(邹城)智创未来机器人(无人机)梦幻展在济宁邹城举行。根据媒体报道,“75所国内外高校院所、300 余家企业与投融资机构齐聚邹城,211 项技术成果重点推介,32 个机器人项目成功签约,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点燃引擎”。
即将到来的5月,上海、北京、苏州、广州、郑州、天津、宁波、芜湖等地,均有机器人峰会举办。7月,青岛将举行国际机器人展会。从已公布的机器人展会信息来看,深圳数量最多,其次的北京、上海两地。
机器人“论剑”的同时,各地竞相发布的机器人产业规划,加码扶植资金。 4月17日,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发布,三年时间要将产业规模做到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苏州出台的最新扶植政策,对于创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最高2亿元支持;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最高扶植2000万。
机器人产业为什么这么热?可以参照上一波各地大力扶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2.区域经济平替“换道”,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
这个月,一个消息震惊汽车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安徽以76.17万辆的成绩单拿下中国汽车制造第一省桂冠,超过第二名广东近10万辆,也把几个传统的汽车大市重庆、上海抛在背后。
与此同时,赛迪顾问刚刚出炉的2024年千亿县榜单,安徽长丰成为新晋的三个千亿县之一。2024年,位于长丰的比亚迪合肥工厂新能源整车产量达95万辆,占到安徽省新能源整车产量的59%。长丰县晋级的最大的助力正是汽车产业。
聚光灯之下,媒体梳理了一下安徽这几年一路逆袭强力扶植起来的汽车产业链——
安庆的车灯产业,宣城的上游原材料冶炼加工,池州的镁基新材料产业,亳州的零部件产业,马鞍山的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铜陵的铜基新材料产业,淮南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六安的新型储能产业,滁州的“新三样”,淮北的陶铝新材料产业,蚌埠的玻璃产业,阜阳的装备制造业,宿州的云计算产业,黄山的汽车电子产业……
这样一个产业链,对于区域经济的提升意义重大。
无锡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中,机器人进行篮球比赛
同样,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硬件有灵巧手、丝杠、减速器、传感器;软件有机器人“大脑”,主要是大模型,机器人“小脑”,主要是控制算法。“精密身体”加上一颗“智慧大脑”,可以说,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产物。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肢体”,分别对应着人工智能、芯片、算法、传感器等精密制造,这些恰好是各大重点城市近年来深度布局的重点产业。
无锡市工信局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和汽车产业具有高度相似性,无锡的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可以平替“换道”。
这种情况下,朱啸虎这种投资人视角中因为商业化不清晰而要退出的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转型换挡却意义重大。
比起机器人大赛的技术竞技,“产业竞技”的赛场更为激烈。今年3月,南京市成立人工智能(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
战略新兴产业上一城一池的得失,都将影响区域竞速。面对宁波的持续突进,一季度南京和宁波的经济总量差距已缩小到298亿元。作为GDP十强市“守门员”,南京成立“机器人攻坚办”,展现出放手一搏的态度。
区域竞跑又一新赛点哨声吹响,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争夺“机器人‘量产之王’”。
3.招商引资又一场创新
2024年底,总部深圳的乐聚机器人在苏州吴江建成江苏首条人形机器人生产线。
乐聚明星产品“夸父”机器人不仅是国内首款能跳跃、适应多地形行走的机器人,还搭载了开源鸿蒙系统。2024年3月举行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海尔机器人与乐聚机器人共同展出了搭载鸿蒙系统的“夸父”,开创家庭场景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
乐聚机器人商业化路径非常清晰,安排“夸父”进厂“打工”,到一汽红旗工厂搬箱子,到蔚来汽车工厂搞质检,今年1月17日,乐聚机器人在北汽越野车公司完成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交付。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乐聚人形机器人要冲击上千台交付的目标。
吴江另一家机器人企业灵猴,去年拿下“全国轮式机器人出货最多的企业”宝座。灵猴与智元机器人合作,合作量产的智元机器人远征系列轮式人形机器人,投产不到半年单月最大产能达到200台。
钧舵机器人的工业级灵巧手与RG系列机器人电动夹爪,搭载乐聚高动态人形机器人“夸父”,实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多个场景落地。公开报道显示,2024年,钧舵机器人出货量接近3万台,今年预计销售8万到9万台。
机器人“朋友圈”的上下耦合,展现的是产业生态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市的产业吸引力。
吴江的两大产业支柱是千亿级电子信息与七百亿级高端装备,还有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吴江累计创建全球灯塔工厂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2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5家,市级智能工厂24家,总量居苏州大市第一。
这种“家底”下,模具开发、轴承制造等配套触手可及,丰富的应用场景给机器人技术落地创造了无限想象空间。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吴江智能机器人产业达50亿元,累计应用机器人产品2.2万台。而整个苏州市聚集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超600家,2024年产业规模达1395亿元,形成了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无锡是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热门城市之一,从2015年起,无锡就开始举办世界机器人大赛,今年升级为世界机器人大赛-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数据显示,2020年起,无锡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开始爆发式增长,尤其机械手和电机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近400件,发明专利授权率达55%,位列江苏第一。
机器人产业爆发从产业链关键零部件的产能体现出来。关节模组是人形机器人最值钱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占整机成本约50%。落户无锡锡山的人形机器人关节企业意优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扭矩密度一体化关节模组”,2024年出货达3万套,2025年总产能将达18万套。
这种爆发态势,让无锡不断加码机器人赛道。此次具身机器人无锡“武林大会”上,无锡市政府剑指“产业落地”,赛事期间开放工业、农业等场景,鼓励企业提供订单。
用办大赛让机器人公司“亮肌肉”,用本地丰富场景吸引先进的机器人公司落地,培育本地机器人产业,这是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又一次创新。
举办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的同期,无锡市又相继举办了无锡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展和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无锡站)活动。这“一会一展一赛一行”组合,显示了无锡抓住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加速“人工智能时刻”,提升产业含金量的信号。
4.“小巨人”崛起,山东制造强市的机会来了
从苏州、无锡这两座长三角机器人产业热门城市的发展路径来看,深厚的制造业基因,侧重精密制造和硬件研发的制造业大市,在工业场景上更有优势。
工业大市都在抢跑,又一波“小巨人”和“隐形冠军”崛起的机会到了。根据高工机器人统计,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第一批名单中,仅有5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上榜;到了2024年第六批,已激增至约95家,包括系统集成企业、机器视觉企业、协作机器人企业以及工业机器人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与配件企业等。
相比之下,山东不管是制造业基因还是产业生态上,同样具备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强大优势。
以一个县级市的身量承担起山东省机器人大会的邹城,2013年落地首家机器人项目,这一“火种”引燃了制造业强市济宁的机器人产业。目前济宁拥有机器人企业42家,其中5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济宁市机器人产业营收30.8亿元,近5年产业年均增长率超20%,珞石科技、天河科技跻身国产机器人品牌前十行列。
珞石科技的工业机器人长期服务于特斯拉、比亚迪、小米等企业,在北京、上海、深圳、日本东京均设有机器人研发中心,已取得600余项国内外研发专利及科技大奖。
2024年,珞石科技开始进行“机器人 AI”研发,不久前推出具身智能双臂机器人“小珞”,不光可以给服务器机箱的CPU装配、内存插拔、线束接口检测等活儿,还可以煮面、拆快递。
从产能看,2024年,珞石科技的机器人销量超过8000台,2025年预估销售量翻一番。随着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建成后,珞石科技将实现年产5万台工业机器人、年产值20亿元的规模。
2024年,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印发《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培育10家左右核心业务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
在山东省的路线图中,除了济南、青岛“两翼齐飞”外,济宁、淄博、潍坊、烟台、这些制造强市均被纳入山东的机器人产业版图。
公开报道显示,目前,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共有各类企业90余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150亿元,有3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网智能、兰剑智能、翼菲智能科技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据悉,济南拟设50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加码机器人产业。
在青岛,海尔跨界入局,今年2月并购了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加码工业机器人赛道。
淄博围绕机器人已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遨博智能科技是协作机器人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协作机器人连续4年出货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5年前,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曾因资金等方面问题陷入困境,淄博市帮助企业融资3亿元,2020年将其招引到临淄。
山东机器人产业正在感受产业进入爆发期的能量喷射。在济南举行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展暨供需对接活动上,专注于机制造机器人“骨骼”和“关节”的山东泽翔精密科技透露,他们生产的人形机器人专用高精度谐波减速器,预计2026年到2028年三年内,每年可配套10万套以上,产值2.8亿元。
而遨博智能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2020年在淄博投资时,觉得5年之内如果能干到每年1万台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现在,淄博基地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每年2万台,销售收入已经从2020年不足5000万元,到2023年达到5.2亿元。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